
在冶源镇红新村,有这样一位人大代表,他积极履行代表职责,长期为百姓利益鼓与呼;他内挖潜力、外引助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扶危救困,深得民心。走在如今的红新村,屋舍俨然、街道整洁,村民安居乐业,一派祥和景象。说起这一切,村民们对他都是不吝赞语,他就是县人大代表、冶源镇红新村党支部书记刘兴刚。

红新村是冶源水库库区村,位于县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数十万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刘兴刚深知此事责任重大,时刻关注着水源地保护工作。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处理问题。刘兴刚走访和调查中了解到这一问题,并意识到如果处理不善带来的生态影响。他在县人代会上提出了加快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和建设农村污水管网的建议。建议交办后,得到了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各镇(街、园、区)的高度重视和有效办理,通过统筹规划、统一招标、统一运作,实现了全县生活垃圾的村集、镇运、县处理,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关于污水管网建设的建议,在他多方奔走下,镇政府决定将红新村作为试点,投资180万元对全村水网进行整体改造,取得经验后在全镇推开。红新村有制作黑陶瓦罐的传统,但是受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村内从事黑陶加工制作的人越来越少,手艺接近失传,刘兴刚在发现这一问题后,十分担忧,为切实保护和传承好这一古老技艺,刘兴刚提出了“建设黑陶博物馆,保护传承黑陶文化”的建议,冶源镇政府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非常重视,在规划、资金、政策上予以大力扶持,建立起了黑陶博物馆+合作社+手工艺人的产业链条,不仅带动黑陶从业者增收致富,村集体每年还能增收10万余元。同时,黑陶博物馆作为附近小学的社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刘兴刚积极投身于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和“助力乡村振兴、展现代表风采”等主题实践活动中去,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为了让村里的贫困户过上好日子,他带领村民建立起了养殖合作社,争取了光伏发电项目,仅这两项,村里每个贫困户一年分红就达到1000元。为了给村集体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刘兴刚苦思熟虑、绞尽脑汁,最终把目光落到村内一处闲置多年的养牛场上,经过多次征求党员和村民代表意见,通过“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程序,他决定对奶牛场进行后期配套,新上200变压器一台,完善院墙600米,对道路场地进行了硬化,解决了排水管道问题,重装起了占地600多平方米的厂房,并成功引进一家山楂制品厂入驻,村集体光租赁费用每年就能增收10万元。不仅如此,山楂制品厂带动了70多人就业,工人平均每月工资能达到4500元,村民们不出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别提有多高兴了。“经济搞上来了,就要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造福群众。”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干的。为切实改善村民人居环境,他先后协调资金200多万元,硬化水泥街道1.2万平方米,种植樱花树1000余棵,栽种灌木1万余平方米,粉刷墙面4.2万平方米,描绘文化墙600平方米,建成80米长的党建国防教育长廊,建设村内标志雕塑、浮雕一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幸福感、获得感到不断增强。
此外,改造村卫生室、规划建设安置小区、重建高标准幼儿园等一桩桩、一件件实事,让红新村村民感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刘兴刚的心里也美滋滋的。“既然当了人大代表,就要认真履职,为百姓代言,为百姓谋利,百姓满意了,我也就开心了。”(临朐人大张涛赵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