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监督法》、《预算法》等有关法律规定, 7月下旬,县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对2010年上半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期间,实地查看了南关片区、蓝帆新材料、山水水泥等项目建设工地和企业,听取了发改、经信、商务、住建、财政、国税、地税、人行等相关部门的汇报,并组织部分业内人员进行了座谈。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调查组认为,今年以来,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方式、调结构、增投入为着力点,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据统计,1-6月份,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大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转方式调结构方向、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大项目相继落户我县。1-6月份,全县新引进过5亿元项目28个,全县过10亿元项目达到7个。这些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的落成投产,为我县经济蓄势储能、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1-6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31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分别增长30.7%、23.4%和22.5%。重点企业支撑作用开始显现。全县30家重点骨干企业实交税金,已占到工业税金总额的54%。 2、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统筹谋划并着力发展大棚果、奶牛、肉鸭和黄烟四大支柱产业 ,农业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拉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1-6月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1.3%,达到4743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实施水库除险加固、户用沼气、村村通自来水、通油路、农业综合开发“五大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依法撤销了原有的937个建制村,重新组建为345个中心村,村两委干部职数也由原来的3331人精减到1550人,村级组织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 3、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镇面貌进一步改观。为顺利实现县委确立的“城镇建设提升年”这一目标,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以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为总抓手,集中组织实施了“一河、七路、三大片区”二十多项工程,完成搬迁投资3.3亿元,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46亿元,城市品味、档次进一步提高。同时,通盘谋划,多措并举,共投入资金5.19亿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全方位提升小城镇建设整体水平, 小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4、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狠抓重点景区的综合开发,旅游业实现了较快发展。1-6月份,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达19.7亿元,同比增长141%。不断加强专业市场和商业网点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全县各类市场发展到152处,其中专业市场25处,交易额达420亿元。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6%。金融、餐饮、住宿等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5、民生工程加快实施,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以校舍安全和标准化建设为着力点,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优化教育资源,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扎实推进新农合工作,全县农民参合率达到99.3%,较去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制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开发就业岗位2.6万个,新增就业4456人。经济社会运行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文化、计划生育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均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虽然上半年计划完成情况比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需要下气力解决的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从全市上半年情况看,我县GDP总量仅占全市的4.3%,只高于坊子、寒亭、奎文三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市的5.8%和5.7%,在12个县市区中排序依然比较靠后。经济结构仍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传统产业、资源消耗型产业比重偏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改投入力度不大,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现实依然存在。农业主导产业推进力度不够大,特别是优质农作物发展不快,种植规模小,专用品种少,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还不高,农民专合经济组织服务领域窄且功能不完备,在整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中介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且多数为初加工、粗加工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够强,辐射带动能力还比较弱。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还不足,维护和管理工作不很到位,不少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带病作业。 三是工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带动作用还未充分显现出来。近年来,随着一些工业项目的引进投产,我县工业已经具有了相当规模,但工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带动作用仍然不够大。1-6月份,全县工业总量占GDP的比重为45%,比全市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全县第二产业实现税收2.46亿元,仅占全市的2.2%。全县上缴地方税金前10家,仅有1家工业企业;前30家中,工业企业仅占9家。 二、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是历年来同期最好的。 1、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县政府及财税部门狠抓财源建设和综合治税,财政收入快速增长。1-6月份,全县财政总收入实现5.01亿元,占预算的65%,增长32.9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95亿元,占预算的75.2%,增长32.9%。两项收入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居全市前三位。 2、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1-6月份,全县税收收入同比增长37.5%,高于地方收入增幅4.6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地方收入的比重达到80.3%,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四大主体税种占地方收入的比重为50.3%,同比提高7.8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市2个和7个百分点。 3、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县政府及财政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在保证工资等刚性支出,以及各种惠农政策兑现到位的同时,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旅游开发、城市建设,以及科技、教育、社保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支出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全市17.3和10.8个百分点。 4、融资平台建设有新突破。县政府及财政部门注重投资平台建设,积极拓宽融资渠道,1-6月份融资总额3.43亿元,有力支持了重点项目建设。同时,探索实施企业“前置补助”和“后置收费”改革试点、设立企业“过桥还贷”等措施,帮助企业较好地解决了发展资金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财政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税源不足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虽然上半年财政收入同比大幅提高,但从全市来看,我县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均在其他县市区之后,税源不足尤其是工业税源偏少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交税金1.81亿元,仅占全县税收收入的43%。客观地分析,近年来,新增财源或因固定资产投资抵顶增值税,或是在建,或是处于起步阶段等原因,短期内对财政的实际贡献不明显。因此,现时税源相对不足的问题,仍然是困扰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关键。 二是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仍然比较大。当前经济形势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国家为调结构、防通胀、保增长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在节能减排、房地产行业调控等方面的系列措施,短期内势必对相关行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进而制约税收的稳定增长。同时,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增多,例如增值税转型改革、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利息所得税暂停征收等都影响收入增长,而涉及民本民生方面的刚性支出还将进一步增加,财政平衡面临较大压力。 三、几点建议 第一,坚持招大商、抓大项目不动摇,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支柱。没有强大的工业作支撑,县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目标就难以顺利实现。因此,必须强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一是继续在引进大项目上做文章。要立足我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对落户的大项目,要按照“签约以后抓开工、开工以后抓投产、投产以后抓达效”的要求,强化项目包靠措施,加快项目进度。二是继续在提升传统产业和壮大现有企业上下功夫。要不断强化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要进一步抓好现有企业的扩能增量,引导企业积极培植主打品牌和拳头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继续拓展服务企业的思路。要认真研究国家土地政策,有效利用存量土地,切实破解土地“瓶颈”。要在继续搞好银企联姻,以争取金融部门加大对企业信贷支持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担保公司的扶持力度,健全完善担保体系,努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提高行政效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第二,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根据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侧重大棚果、奶牛、肉鸭和黄烟四大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标准化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要大力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不断壮大企业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培植农业品牌,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建设,拓展合作规模,完善运作机制,提高服务功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中介作用。要切实抓好水库除险加固、户用沼气、村村通自来水、通油路、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三,不断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城镇载体功能。要以“城镇建设提升年”为契机,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市开发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要加大力度,严格政策,规范程序,加强协调,确保旧城改造顺利推进。要严格监管土地招拍挂、物料采购、工程监理和质量评估等关键环节,严把城建项目质量关。要准确定位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制定前瞻性的发展规划,抓好小城镇的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园区”和投融资、创业服务、社区服务“三大平台”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增强小城镇的载体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四,着力抓好现代服务业,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不断强化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全力打响“灵气所钟、山水临朐”旅游品牌,尽快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的跨越。要不断强化雕塑、奇石、书画等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快专业文化市场建设,积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要着力抓好区域性专业大市场、商贸中心和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开发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餐饮、食宿、休闲娱乐等传统产业,促进第三产业繁荣发展,使其尽快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第五,严格依法理财,不断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大综合治税力度,完善考核奖惩措施,确保财政稳定增收。要努力健全完善税源预警监控机制和纳税评估办法,科学调整税负,不断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税种、重点环节的征管力度,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确保应收尽收。要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切实抓好部门预算和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力。要加强支出管理,严格控制追加,优先保工资、保重点、保法定支出。要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加大融资力度,依托实体性融资平台,创新思维方式,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项目投入,支持我县经济社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