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作计划,5月中旬,县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对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听取了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工作情况汇报,实地察看了“骈邑古韵”非遗聚集区、县文化中心、东朱封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吕家楼手绘年画博物馆、县教师进修学校尼山书院、辛寨镇综合文化站,并进行了座谈讨论。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县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大力实施“文化兴县”战略,突出地方特色,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培强做大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活力强劲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稳步推进县文化中心建设,该中心占地600亩,建筑面积9万余平方米,建设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档案馆5个场馆及配套设施,该工程已于去年年底全面铺开。县文化馆继续保持国家一级馆称号,县博物馆通过国家二级馆评审,并获得可移动文化修复资质7项,县图书馆通过国家二级馆复评,更新图书6万余册,购置电子借阅机、阅览桌椅等设施设备,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提升。10处镇街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8处镇图书馆全部达到市二级以上标准,建成了339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框架逐步完善。开展文化精准扶贫行动,投资400余万元,采购图书8万余册、电脑300台、书橱桌椅504套等文化服务设施,为84个省定贫困村分别配套了一个农家书屋、一个文艺活动室、一个多功能室、一个文体广场,省定贫困村全部实现文化脱贫。
(二)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镇街综合文化站、图书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对外开放,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400多场次、展览近百次、培训260多场次。县文化馆常年开设舞蹈、戏曲、合唱、年画、古筝等培训课程,每年举办培训350余期次。去年以来,先后培养戏曲、舞蹈、器乐、书画等骨干人才8300多人,群众文化骨干队伍逐步壮大。继续开展“文明之夏”广场文化活动、群众文化艺术节、一村一年一场戏、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等文化活动,每年举办各类文艺演出600余场次,公益电影放映3800场次,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创新开展“四个一”活动,打造了“出彩蒋峪人”、“魅力冶源”、“幸福五井”等镇街活动品牌,提高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进一步加强。齐长城、崔芬墓、西朱封和魏家庄遗址等16个文物保护重点项目先后获国家、省文物局批复,争取文保专项资金2200多万元。完成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采集、平台报送近10万件(组),普查登录藏品总数居全省第7名,全国第39名。投资900多万元,实施了“互联网+让临朐文物活起来”项目,开展陈列展览提升工程,陈展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深入推进“乡村记忆工程”,淌水崖水库纪念馆、牛寨村史馆被确定为省首批历史文化展示“十百千”示范点,寨子崮、北黄谷被评为省级传统村落,隐士村建成乡村记忆民俗博物馆,奠定了民俗旅游的基础。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试点工作,举办临朐手绘年画晋省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深入。创新开展“非遗流韵”进景区活动,洼子跑麒麟、红丝砚制作技艺、剪纸等12项非遗“老”文化融入“新”旅游,实现了旅游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融合发展。
(四)文化产业不断繁荣发展。突出地方特色,挖掘资源优势,形成了以奇石、雕塑、红木工艺、手绘年画四大特色文化产业为龙头,以奇石市场等专业市场为平台,布局合理、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2016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11.13亿元,增幅7.5%,占GDP比重4.26%。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打造奇石、书画产业新载体,指导华艺雕塑完成山东华艺艺术大观旅游项目规划设计,谋划建设红木产业园专业市场,推动了支柱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为“文化名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成立手绘年画协会,创设创作培训基地,建立了研发、销售合作联盟,推动了手绘年画产业化发展。打造了红叶文化节、寺头红香椿文化旅游节、山旺大樱桃节、东城桃花节、辛寨葡萄文化艺术节等镇街节会品牌,节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的同时,也成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补充。
(五)广电新闻出版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继续理顺文化市场执法体制,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审批审核、强化监督管理,广电新闻出版工作不断完善。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确保重要节假日、党的十九大等重要时期的安全播出,完成了各项重大播出任务。定期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形成了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促进了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文化专业人才缺乏。文化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素质参差不齐,缺少编导、表演、文物考古等方面的专家人才,尤其是缺少能创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单位人员老化现象比较严重,出现断档,且文化人才流失严重。镇街文化站、图书馆工作人员普遍专职不专用,存在“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现象。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尤其缺少专业人才,且作用发挥不充分。
二是文化事业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加大,但与先进县市区相比仍然差距较大,县文化中心建设滞后,县图书馆、镇街图书馆、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藏书量均达不到省市的要求,人均占有率低,且图书内容单一,实用价值不高。镇街文化站开展文化活动较少,利用率偏低。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水平和档次低,设施不齐全,功能不完善,有的甚至形同虚设,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是文化产业规模化程度较低。我县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从市场来看,经营场地分散,形不成发展合力,功能定位不明确,管理体制不够理顺,市场秩序有待整顿。从规模上看,文化产业规模较小,产业化、集约化程度较低,缺少龙头企业,尤其缺少专业开发人才、技术人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从产品种类上看,主要涉及奇石、雕塑、红木、年画,没有体现出临朐书画、小戏等特色,形不成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低,效益不高,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强。
三、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围绕“文化兴县”战略,坚持规划先行,牵头制定文化临朐发展总体规划,明确职能,准确定位,努力形成大文化发展格局。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机制体制,理顺工作关系,加强协调,凝聚合力,以进一步促进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要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文艺精品创作,多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城乡群众的精神生活,打造文化临朐品牌。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快县文化中心建设进度,尽快建成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文化中心,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更好的平台。进一步健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服务能力,完善内部设施设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切实提高镇街文化站、图书馆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和水平,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
(三)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要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不断完善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切实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要加大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坚持龙头带动战略,重点培育奇石、雕塑、书画、红木等具有一定规模、竞争力强、集约化程度较高的文化产业,带动相关产业扩大规模,形成发展合力。要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深度融合,使文化和旅游呈现出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局面,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四)加大文化执法和文物保护力度。要加大文化市场整治力度,定期开展文化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各类盗版、走私音像制品、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要加大《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古迹,人人有责”的舆论氛围和发展环境。要加大文物执法力度,建立健全野外遗迹巡查机制,不断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和质量。
(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部门业务学习和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管理能力。要强化对现有文化人员的培训,增强实践锻炼,优化人才组合,建立一支素质高、专业性强的文化人才队伍。要探索建立文化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新机制,制定优惠政策,提高文化人员待遇,增强文化临朐魅力,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地人才,全面提高我县文化工作者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