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向本次会议报告县财政局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各级各财税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强化收入组织,努力保障和改善民本民生,较好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坚持不懈抓财源,骨干财源企业再上新台阶
2017年以来,全县上下始终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成立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财税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努力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和突出问题,集中资源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印发了支持大项目建设15条措施、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财税政策实施细则、支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若干财政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36条扶持政策等一系列制度办法,设立1亿元高质量发展扶持资金,安排企业技改专项资金,推动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积极开展过桥、担保等业务,共为企业办理过桥和担保业务806笔,累计为雷奥、万豪等重点企业提供资金支持77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2017年以来,落实各类税费减免、财政补助、出口退税等减税降费45亿元,其中,2020年,仅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疫情税费优惠政策10.7亿元,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在全省率先推出抵押物“价值重置”机制,将土地评估价值由原来的平均每亩20万元提高到60万元,释放抵押担保价值300亿元,该项工作得到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先后被《山东新闻联播》头条播报,新华社、《大众日报》头条等媒体宣传推介。完善城乡建设用地整治挖潜实施办法,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废弃工矿用地复垦和耕地占补平衡等工作,努力解决土地指标短缺问题。通过落实财政补助等措施,积极化解银行不良债务,累计盘活银行贷款25亿元,贷款不良率由2017年的1.48%降至2020年的1.12%,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2020年,全县纳税过百万元企业首次达到343家,比2017年增加109家;纳税过千万元企业达到42家,增加12家;纳税过亿元企业达到5家。2020年,纳税过千万元企业上缴税金18.1亿元,比2017年增加6.7亿元,四年年均增长达到21.9%。2020年,全市纳税百强企业中,我县达到7户,居八县市第四位。
二、多措并举抓增收,一般公共收入的规模和质量实现新突破
健全税收保障工作机制,建立全市首家财政大数据平台;积极开展建筑房地产业税收保障活动,补提税款过亿元;探索开展全市“以地控税”工作试点,综合运用土地信息,精准分析对比,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高效运用;为全县加油站安装税控机,规范加油站税收征管。鼓励镇街园区强化财源培植,先后两次完善县以下财政体制,落实财政激励补助政策5205万元,支持镇街园区收入加快增长。主动对上沟通,逐年印发省级财政资金目录清单,完善部门单位对上争取激励政策,形成对上争取合力,上级转移支付保持较快增长。作为全省41个县市之一,2019年顺利纳入全省财政直管县范围,省级在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补助、政府债券额度等方面,实行“直通车”政策,进一步增强了我县财政保障能力。
2017年以来,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转移支付补助均保持较快增长。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7年的16.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1亿元,四年年均增长达到7.5%,高于全市平均增幅7个百分点;在全省137个县级单位中,收入总量从92位提高到84位次,四年提高了8个位次;地方税收收入由2017年的14.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8.6亿元,年均增长8.1%,高于全市平均增幅9.3个百分点。2017年以来,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收入的比重均保持在86%以上,主体税种占税收比重保持在60%以上。2017年—2020年,累计到位各类转移支付补助102.8亿元,是全县同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4倍。一般公共收入、税收收入、上级转移支付补助四年年均增长,以及税收收入和主体税种收入的比重等主要财税指标均为全市首位。
三、一以贯之惠民生,民本民生得到有力保障
始终坚持兜牢民生保障网,60多项民生政策足额落实,城乡居民养老、医疗、教育等民生标准逐年提高,覆盖城乡的民生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其中,城乡居民养老金最低标准由2017年的100元提高到2021年的142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由450元提高到58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由每月211元提高到427元;农村特困分散供养人员补助标准由每月375元提高到836元;孤儿基本生活费由每月720元提高到1400元;基本公共卫生补助由45元提高到79元,出台80周岁以上高龄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退役士兵公益性岗位补助和养老保险接续、高中生生均经费和班级管理团队、小学“弹性上学”与课后延时服务等系列政策。加快提升干部职工待遇,含一次性奖金等各项补贴,人均应发月工资由2017年的6211元提高到2021年8518元,五年均增长6.8%。全力保障民生事业发展, 2017年以来,总投资22亿元,完成了第二实验小学、第三实验小学、朐阳学校等学校的新建、改扩建任务。总投资100亿元,开工建设安置楼308万平方米,建成营龙路、南环路等17条,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积极推动“绿满城乡秀美临朐”专项行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聚焦乡村振兴,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加快美丽乡村、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道路“户户通”工程实施;设立扶贫专项资金,助力脱贫攻坚圆满收官。面对“温比亚”“利奇马”连续两年台风,先后投入14亿元,确保水利、交通等1198个灾后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加快县医院等医疗卫生建设,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面对疫情,开通“绿色通道”,优先保障疫情防控资金需求,助力全县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
在一般公共收入和上级转移支付补助双双增长拉动下,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2017年的35.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2亿元,四年年均增长6.8%,高于全市平均增幅3个百分点。其中,民生支出由29.7亿元增加到35.2亿元,年均可比增长8.5%。
四、坚定不移抓改革,财政预算管理实现新跨越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资产变资源、变资金,保障了全县棚改、道路、产业园区等重大基础设施顺利实施。制定16项国有企业监督管理办法,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国企提质增效、做优做强。加快预算管理改革,推动预决算公开,设立“财政预决算”统一公开平台,细化公开内容,实现预决算公开县乡全覆盖。加快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规范公务卡结算,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能。印发全面预算绩效管理、预算绩效运行监控、部门整体绩效管理等文件办法,全面推动预算绩效管理。
2017、2018年,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县级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先进县称号;2017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财政管理先进县称号;2018年,在全国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中,位居全国1891个县第5名;2020年,被评为全省财政系统先进集体等。
总体来看,当前全县财政健康平稳运行。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财政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突出表现为:财政收入总量小,人均支出少的基本面仍没有改变;镇街园区发展不均衡,重点企业多数集中在东城、城关、龙山、五井、辛寨、冶源等镇街,南部乡镇财力仍十分薄弱;财政收入增长远远满足不了民生等刚性支出,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县镇两级债务总体规模较大,债务按时还本付息压力大;部分部门单位预算刚性约束不强,部门单位过紧日子的思想需进一步提升等等。
下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财政政策引导,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财税杠杆作用,综合运用税费调节、资金投入、体制引导等手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支持双招双引和大项目建设。实施重点骨干财源企业培育计划,完善扶持措施,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上缴税金过千万元企业超过70家,上缴税收实现翻番。继续设立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技改补助力度,及时兑现企业奖励及扶持政策,推动财源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放大“价值重置”政策效应,加大对金融机构引导,支持主动投放贷款、降低利率,助推经济加快发展。
二是强化收入组织,加快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完善税收保障联动机制,巩固提升“以地控税”成果,持续抓好重点行业、重点税种税收征管,促进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完善砂石、矿山等资源管理办法,有效提升资源运营效益。强化激励措施,持续加大对上争取,积极筹划包装项目,主动争取地方政府债券,为全县发展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三是倾力保障和改善民本民生,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强化资金管理,严格预算支出管理,强化库款保障能力,集中资金,优先确保教育、养老、医疗等各项民生政策足额落实,稳步提高干部职工待遇。推动全县重点民生实事加快实施,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保障中小学、幼儿园等学校建设;保障疫情常态化防控资金需求,加快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推动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等重点农业项目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积极筹措资金,确保老旧小区改造、安置楼建设、道路路网、公园绿化等重点民生项目顺利推进。
四是深化财税管理改革,持续提升服务效能。积极稳妥化解政府债务,坚守债务风险底线。规范完善政府投资项目运作流程,从项目论证、规划设计、结算审计、绩效评价等十二个阶段明确各部门单位、各国有企业的职责分工,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加快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实现预算与绩效一体化运行,不断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持续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实现非税收入全过程无纸化、电子化。加快预算管理一体化进程,推动财政业务流程再造,积极打造“数字财政”。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深入贯彻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突出抓好投入和增收两大核心工作,主动作为,加快发展,为建设秀美文明活力幸福临朐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