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2023年4月27日在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县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县爱国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张军海
近年来,临朐县坚持以“健康临朐”建设为统领,坚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巩固发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大力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重点专科建设和中医药文化等任务实施,全县中医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我县成功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019年顺利通过复审。
一、中医药发展服务能力工作进展情况和取得成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顶格部署。成立全县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定期组织研究中医药工作,“沂山论健”筹备期间,亲自调度、现场指挥,凝聚起强大的工作合力。坚持规划先行。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全县“十四五”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临朐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临朐县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实施意见》,擘画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蓝图。坚持齐抓共管。成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班,由县级领导牵头,整合财政、人社、科技、商务、农业农村、市场监管、招商等部门单位力量协同推进工作。持续强化财政保障,每年投入300万元建设中医重点专科和国医堂,列支280万元为老年人和儿童免费提供中医药服务;2022年争取国家贴息贷款2423万元,为中医医疗机构更新CT、彩超机等医疗设备。推进中医药医保制度改革,充分利用沂蒙革命老区政策,大力推动医保总额控制指标向中医医疗机构倾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医日间病房医保支付试点”经验,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肯定。
二是完善服务体系。建强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以县中医院为龙头的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壮大,投资3.6亿元新建门诊病房综合楼和健康体检中心,创新开展共享中药房建设,组建全市唯一省级县域中医医共体,研发研制新玉屏清膏、散寒抗感颗粒等26种中药制剂,在中医医共体成员单位内推广使用。全面推广中医“五个全科化”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中医特色病房、中医优势病种。启动“四级帮扶”“三堂一室”建设,17处卫生院全部建成中医药综合服务区,9处卫生院建成“国医堂”,以日间服务为切入点,推进实现急慢分治。在全县830处医疗机构、215家养生保健机构推广中医药服务。夯实人才学科基础。出台《临朐县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管理暂行规定》,制定“县管镇用”实施方案,分类落实人才引育政策,县中医院为临朐籍中医、中药学本科生发放一次性助学金,增强中医药人才吸引力。与山东中医药大学、潍坊护理职业学院签订人才合作协议,搭建人才合作交流平台。目前,全县共引进石学敏院士等名医工作室13个,建成市级及以上重点、特色专科14个,培育全国基层名老中医1名、省市级中医药专家45名,中医药服务从业人员突破1300名。推动多元融合发展。创新实施“医疗+养老+康复+护理”发展模式,成立全省首家中医医养结合机构。整合全县养老、医养资源,加快成立政府主导的医养集团,大力推广中医特色医养结合服务,让老年人享受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探索“中医+体育”发展模式,“开运动处方、促慢病康复”等3个项目纳入全市首批“体医融合”试点。
三是注重文化传承。一方面,做大做优“沂山论健”平台。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沂山论健工作专班,在各级各部门,首届“沂山论健”成功举办、反响热烈,国家省市领导和院士、国医大师等560余人参加会议,宣传报道阅读量突破千万人次,达成合作意向112项,签订意向订单2000万元,签约设立王新陆、李佃贵、杨震国医大师工作站。“沂山论健”正式成为与“尼山论坛”“泰山论灸”并列的山东省“三山系列”中医药文化品牌之一,加快打造国家级中医药合作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做细做实中医药文化普及。建成全国首家实用型中医药博物馆,涵盖名医名家、古碑拓印、名医工作室、中药材植物和样本等内容,展品丰富、门类齐全,年接待10万人次以上;举办中国通史讲座、中医大讲堂、学术沙龙等活动,荣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探索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编纂全国首部国医启蒙专用教材《国医启蒙》系列丛书,制定医文赏读、中医简史等课程,经验做法得到省、市领导肯定,并在全市推广。加快建设2000平方米的中医药特色疗法传承创新中心,集中展示针刀、蜡疗、刮痧等中医药特色疗法,推进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
四是强化产业融合。制定支持政策,出台《关于支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中药材种植、中医药研发使用、三产融合发展等方面,制定明确的激励保障措施,做好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的结合文章,全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积极发展“龙头企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培育中药材加工企业、合作社79家,年加工丹参、黄芩等药材3.5万吨,与华润三九、中国中药、河北以岭等药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年交易额超过1亿元。临朐丹参跻身全国知名“道地药材”品牌。大力培育“中医药+健康+旅游”业态,县中医院在院内设置稚安食辅儿童中医药辅食区,县中医院与华贸集团共建的中药材基地被评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在蒋峪、五井、九山等建成规模较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九山、寺头被评为市中医药特色旅游小镇。全县种植中药材达256种、15万亩,年产量16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前列、全市首位,药膳、养生、中医药旅游等产业突破2亿元。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政策保障不足。我县地处沂蒙革命老区,县镇财政收入偏少,对中医药项目建设和设备配置投入少。由于中药饮片收益低,医院投入不足,发展后劲不强。医保倾斜性政策少,全市医保政策施行按病种分值付费模式,中医诊疗技术加成比例较低,没有充分体现中医诊疗技术的临床价值。
二是服务能力不足。中医药人才匮乏、青黄不接,具备执业资质的中医药人员仅有384名。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基层中医药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特别是缺少有经验、群众认可度高的中医医师。中医药人才培养周期长,医学生数量偏少,大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不能满足业务需要。县域共享中药房投入大、效益低、推广难,全县仅县中医院建设了智慧共享中药系统,具备大型自动煎服能力,群众购买中药后基本都需要自己煎服,制约了中医药的推广应用。
三是医院内部制剂处境尴尬。目前,临朐县中医院自主研发的中药制剂品种已有26个,全部取得了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鲁药制字”批准文号,部分品种已获批通过全省医院制剂品种调剂使用。由于《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验收标准》等文件要求,中药自制剂难以推广应用,不能直接在市场上销售。
三、下步打算和意见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议设立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中医药基础建设和设备购置的财政投入。健全对政府中医药事业投入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资金配置与考核指标,纳入政府审计、政绩考核和干部使用。优化完善按病种分值付费机制,提高中医医疗技术分值加成比例和中医医疗机构分值权重系数。推广中医日间病房医保支付试点经验,将中医诊疗费用参照门诊慢性病或住院政策支付结算。
二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县中医院中医药龙头带动作用,全面推广“五个全科化”建设,将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各临床科室,融入疾病诊疗全过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水平,打造潍坊市县域中医医疗高地。加快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推动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建设提档升级。加快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名医工作室,打造中医药特色品牌。
三是制定中药自制剂调剂使用和流通办法。建议有关部门探索出台院内制剂(中药)备案管理与调剂使用管理试点办法,试行取得“鲁药制字”批准文号的中药自制剂在县内调剂使用。建议对医院制剂整合、传承、开发、利用等给予优惠政策,简化审批流程,推进院内制剂转化,促进医疗机构制剂新药研发。
四是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建立沂山论健大会和山东岐黄学者论坛长期会议机制,继续深化与省卫健委、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合作,进一步优化会议安排,突出主题,丰富内容,聚力打造国家级中医药健康交流合作平台,树立“沂山论健”中医药大健康品牌,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建设,争创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持续开展中医药文化推进行动,普及中医药文化和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