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7月上旬,县人大教科文卫委组织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组听取了县教体局工作情况汇报,先后到北苑中学建设工地、第三实验幼儿园、第二实验小学、东苑小学建设工地、上庄学校、弥水现代学校建设工地等现场进行了实地察看,并进行了座谈讨论。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中小学107所,幼儿园105所,学生(含幼儿)13.4万人,教职员工7557人。今年以来,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紧紧围绕县委“一一三三五”工作思路,以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为重点,以资源优质均衡为导向,认真履行职责,创新思路举措,狠抓工作落实,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持续提升,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一)“三年攻坚行动”扎实推进。一是学校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制定《2022—2024年镇街学校布局优化行动方案》,推进学校配套与社区发展、人口布局相适应。坚持顶格设计,聘请高层次专业设计团队,综合考虑建筑风格、经济实用、安全质量等因素,制定最优建设方案。二是项目建设高效迅速。实行“三个一”工作机制和定期调度通报机制,每周公布建设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实行挂牌督办,确保工程按期推进。“三年攻坚行动”确定的50个项目,已建成24处,在建24处,学校建设工作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市作典型发言。三是服务保障坚强有力。强化部门协同、优化审批流程,搭建起加快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的绿色通道。强化财政保障,将城市教育附加费、地方教育附加费等全部用于学校建设,对中小学幼儿园各项建设资金做到快审核、快批复。探索“众筹式”融资模式,挖掘闲置校舍和资产潜力,通过土地置换、联合开发、拍卖变现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加强对上沟通,争取中央和省、市支持学校建设各类奖补资金1081万元。
(二)办学条件稳步向好。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对15所农村幼儿园的户外场地、厕所、食堂等进行改造,购置玩教具、图书,提升农村办园标准。落实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专项规划,对20处中小学薄弱环节进行提升,新建专用学科教室13间、食堂餐厅4处、操场7处,推进学校设施设备标准化。二是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入开展教与学模式创新、课程与资源建设、教育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研究,录制名师课堂教学资源200节。建成县教育大数据中心,推动“同步互动课堂”常态化应用,农村薄弱学校“专递课堂”实现全覆盖。完善设施配备,25处学校完成校园网千兆升级,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通过市级审核,上报省教育厅评审。三是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将7处新建配套园全部举办为公办园,预计秋季开学前公办率达到70%以上。实施优质学校引领工程,支持“强校带弱校”、总分校、集团办学等办学模式,建设义务教育协同发展联合体21个、高中教学发展共同体3个,创建省、市级温馨校园5处、市强镇筑基试点镇1处。
(三)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一是人才引进全面提速。深入实施“千名教师引进计划”,今年确定引进教师计划482人,数量居历年之最。二是教师能力素质持续提升。实施人工智能“领航行动”,培养出齐鲁名师、名校长各1人,获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省创新素养专项课题1项,我县被确定为市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先行区。三是教师活力进一步激发。深化教师激励机制改革,开展职称分级竞聘,教师活力得到全面激发,650余名教师主动增加工作量、主动担任班主任。开展作风建设年行动,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涌现出“爱生如子”张兴芬、“教改先锋”袁丽等一批先进典型。
(四)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一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深化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我县获省优秀德育案例4篇,创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3处,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学校各1处,县教体局获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二是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初高中衔接市级学科基地,开展特色高中创建,在生源数量最低谷的情况下,一本进线1256人,上线率33.87%;二本进线2898人,上线率78.16%,十大名校录取数量创我县高考历史最好记录。三是线上教学有序开展。坚持“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成立线上教学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下发《关于线上教学的实施意见》《学科教学指导建议》,确保了疫情期间学校有计划、优质高效地开展线上教学。
三、存在的问题
(一)学位不足问题仍然突出。随着首批“全面二孩”政策出生的孩子达到入学年龄,2024年全县中小学在校生将达到峰值。同时,受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外来人口增多影响,城区学校学位紧张问题更加突出。预计明年仅城区小学入学人数将达到11000人左右,即使目前学校改扩建项目能够按期完工,届时仍缺少4047个学位,学位缺口仍然较大。
(二)教育资源分布不够合理。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一定差距,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部分乡村学校规模较小,教学设施标准不高、储备不足,与优质均衡指标有较大差距。受此影响,部分群众不愿让孩子就近入学,转而追求教学条件更好的城区学校,导致出现了城区学校教育资源紧张与乡村教育资源闲置并存的现象。
(三)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教师阶段性缺员问题突出。预计2022—2024年,学生净增1.8万,同时,1197名教师达到退休年龄,每年教师缺口约770人,与每年300人左右的招聘计划相比,缺口很大。但2027年生源高峰期后,师资需求将迅速下降,教师超编近百人,师资补充陷入两难境地。二是教师队伍结构不优。教师队伍呈现出年龄大、学历低、知识结构老化的特点。全县7557名教师中,50周岁以上2650人,占比35.07%;第一学历中专及以下2368人,占比31.34%;高层次专业人才缺乏,2021年度招考的教师中,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学科仅3人,占比1.44%,研究生学历占比不足20%,非师范类毕业生占比达50%以上。三是教师流失严重。2021年全县共流出53人,占当年引进总数的20.57%,且大部分为骨干教师。
(四)学校品牌建设任重道远。一是特色学科建设存在短板。全县缺少特色学科的资源和基础,特别是缺少竞赛专职辅导教师,我县奥赛省联赛一等奖至今未实现突破。二是名生培养途径相对单一。我县近几年清华、北大等名校学生录取基本靠的是裸分、农村专项计划等,对强基计划、高水平运动员、飞行员、清北艺术类学生的培养途径利用不足。三是拔尖创新学生初高中贯通培养还不成熟。对拔尖创新学生培养机制和方式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是在初中特才生完成选拔后的一段时间内,缺乏高中优质师资的定向培养,学习课程的研究实施也还存在欠缺。
四、几点建议
(一)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一是要把握时间进度。抓住当前施工有利时机,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确保2022年“三年攻坚行动”任务完成过半,2023年8月份全部投入使用。二是要提升标准要求。严把材料、施工、监理等各个关口,高标准抓好学校和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精品工程,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做到让教师舒心、让学生开心、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三是要加强项目督促检查,县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工作专班要切实发挥好督促落实作用,对照学校建设任务目标,定期调度项目建设进度,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四是要强化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公办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新建、改扩建资金和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改造提升资金根据隶属关系纳入统计财政预算。
(二)合理布局教育资源。一是充分挖掘城区现有教育资源,全力破解当前学位供需矛盾。要科学研究学校建设布局特点和规律,根据区域内适龄学生数量、分布状况、增加情况等因素,合理利用学校各功能室,适度扩大班额,调整各年级班数,缓解当前学生峰值带来的入学问题。二是要加快城乡之间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改善提升镇(街、园、区)办学条件;通过适当的政策倾斜,落实各项政策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到乡镇学校任教。三是要长远谋划校舍资源的再利用。要充分考虑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教育需求和生源高峰过后校舍的再利用,提前研究闲置校舍管理办法,使校舍能够根据学科调整和不同学段学生数量变化等情况实现可转化、能共享,避免造成教育资源闲置浪费。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优化教师结构。探索建立教师队伍补充机制,通过拓展招聘渠道、加大高校毕业生招聘力度等方式,逐步解决学校教师缺员过多、年龄断层、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二是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实施群雁工程、雏鹰工程、领航工程等,服务教师业务能力提升,激励教师专业成长。深化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推进教师“三定三聘三评”改革,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强制度化管理。深化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底线、业绩、满意度指标体系,严格落实任兼课规定,压缩非教学人员。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好职称岗位分级聘任,建立能上能下的竞争性用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