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县人民政府
关于办理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县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情况审议意见》的报告
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朱占花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县政府委托向本次会议报告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县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情况的审议意见》办理情况,请予审议。
一、释放创新潜能,激发乡村文化振兴活力
一是高位推进文化发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县委书记刘艳芳亲自召开全县文化工作座谈会,并提出建立一个机制、活跃一批基地、开放一批景区、征集一批优秀作品、打造一批名牌字号、扶持一批文化项目、建立一支文化基金的“七个一”发展思路,为全县文化建设厘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发展目标;县长陈诚组织召开文化旅游工作调度会,研究推进文化旅游发展的具体举措;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担任组长,成立文旅融合攻坚行动工作专班,具体负责全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工作;县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带队到先进地区,学习调研文化发展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工作专班具体抓的强大合力。
二是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将深化文化惠民纳入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增加了一村一年一场戏、乡村阅读、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乡村革命旧址展示利用、“山东手造”非遗工坊建设等内容分值权重,由原来的12分增加至13分,提升了乡村文化社会影响力,提高了各镇(街、园、区)对乡村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
三是社会力量助力公共文化。整合县域艺术培训学校、庄户剧团、业余文艺团队等文化艺术力量,成立临朐县群众文化艺术志愿联盟,已发展成员单位45家、志愿者2000余人。以此为班底,组建专业组团、企业组团、社会从业组团“三大组团”,统一调配全县文化力量参与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便民的县、镇(街、园、区)、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新格局。
二、“送文化”变“种文化”,创新乡村文化供给形式。
一是城乡书房增添书香。与城关街道东苑社区合作建设“沂山书房·临朐县图书馆东苑分馆”,与九山镇共建“沂山书房·临朐县图书馆九山分馆”,计划12月份正式开放2处城乡书房。争取资金28万元,用于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开展“助力乡村振兴,文化科普先行”惠民活动,发动36家爱心企业、1名爱心人士为4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73个农家书屋、5所学校捐赠图书10480册,有效补充了图书数量,丰富了图书种类。
二是数“智”赋能乐享阅读。投入20万元引进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将镇级图书馆纳入系统管理,实现镇级图书馆分馆和县图书总馆数据联通共享,增强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推进数字化农家书屋建设,投资170万元,建成26处社区(村)建成服务点,数据与县图书馆联通,扩大了图书纳入数字管理系统范围;争取资金20余万元,购置E播宝等数字化设备,实现农家书屋出版物在形式、内容、流通、服务等方面的数字化,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数字阅读需求。启动2022年“我爱阅读100天”打卡活动,广泛发动乡村阅读志愿者、农家书屋管理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农民朋友积极参与,全县累计4万余人参加,组织得分459万分,居全国第51名,成功跻身全国百强。组织举办了临朐县第三届青少年读书故事会、临朐县第四届读书会和周末绘本故事绘等阅读推广活动120余场,点燃了全县群众的读书热情。
三是文化站点服务基层。印发《2022年临朐县公共文化服务样板镇、村(社区)创建评选实施方案》,年内打造2个样板文化站和6个样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投入70余万元提升打造九山镇文化站、五井镇文化站,投入50余万元新建城关街道文化站,推动五井镇创建山东省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村,指导城关街道、九山镇、蒋峪镇参加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镇评选,以点带面,推进全县公共文化设施完善提升。
四是多彩活动活跃乡村。创新开展“百台小戏进千村工程”,组织举办“一村一年一场戏”、“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2022年临朐县“幸福临朐”文体惠民社区行、“非遗”传承人进社区等品牌文化活动,将精彩的文艺演出送到城乡居民的家门口。截至目前,已完成各类演出390场,惠及群众60余万人次。联合县文联,组织书画名家举办“文化进万家·喜迎冬奥会”临朐县迎春送福书画走基层活动,为村民写福赠寿,创作书画作品1100余幅,全部赠送给当地群众。承办首届潍坊市文化馆(站)业务技能大赛,汇聚全市文艺精英,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为群众送上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
五是数字赋能文化阵地。投资400余万元,开发运行集数据收集分析、行业监管、视频监控、舆情监测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临朐文旅云”平台,为游客提供导游导览、在线预约、咨询投诉、电子讲解、文旅导图等全方位服务。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打造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县级数字化场馆,文化艺术中心一楼展厅配备虚拟讲解员系统、全息投影、多媒体交互系统等数字化设备,集终端平台展示、专题展示、视频欣赏、非遗传习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图书馆安装使用超融合服务器设备,全面重塑图书馆业务流程,实现了“藏、借、阅、咨”一体化的管理服务模式。
六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乡土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年内争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597万元,先后完成齐长城监管平台、东镇庙大殿遗址安防、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等文保工程,编制了崔芬墓壁画修缮、东镇庙大殿遗址碑刻保护前期勘察研究、临朐县“文物安全天网工程”等8个设计方案,全部获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复。县博物馆民俗文化沉浸式体验成为观众新宠,仅“十一”期间参观量达4万多人次,创历史新高。新增乡村博物馆5家、行业博物馆1家,乡村革命旧址2家,同时做好免费开放工作。
七是“山东手造”形成品牌。创新打造“非遗+手造”文化品牌,制定出台《关于鼓励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意见》,建成市县级非遗传承场所73处、非遗特色村40余个,培养“非遗”人才3万人,研发11个系列、1000余种手造产品,建立手造产品展销点38处,开展手造展销活动80余次。成功入选全省“非遗在社区”试点,潍坊唯一。《“非遗+手造”,律动向上临朐》《临朐“手造+文创”赋能美好生活》等26篇稿件在支部生活、文旅中国刊发。积极参加系列手造活动,临朐县华艺雕塑有限责任公司入围“山东手造·优选100”;华艺雕塑《绿水青山白云蓝天》、李春年画《欢庆佳节》分别获得第四届“泰山设计杯”创新设计大赛银奖和优秀奖;核雕作品《八骏图》入选首届“振兴传统工艺·鲁班杯”;傅绍相入选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华艺雕塑作品《一路祥瑞》和红丝砚《江山如画》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金奖。
三、强化人才支撑,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开展文化人才培训。文化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深入实施“十百千”文化人才培训工程,每年开设合唱、舞蹈、手绘年画、剪纸等20余个门类100余个班次,累计培养戏曲骨干1000余人、演唱骨干3000余人、舞蹈骨干6000余人、器乐骨干1200余人、书画骨干4000余人和各类文化创作骨干600余人,形成了一支阵容庞大、门类齐全、活力四射的群众文化骨干队伍。积极开展基层辅导培训工作,通过县级场馆和14个分馆、26个基层服务点每年培训基层文艺骨干5000余人次。依托山东戏曲编剧人才培养基地、山东小戏创作实践基地和山东省艺术研究创作基地,举办潍坊市第三期文艺创作、“新农村·新生活”公益性文化人才等专业人才培训班,促进了全县戏曲人才的培养和特色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
二是建立文化领域人才库。在县非遗展览馆开设专家工作室,为文化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土专家”人才库,储备县内优秀文化人才30余人;制定印发《临朐县招聘优秀人才组建文化旅游专家顾问团的实施意见》,引进山东省剧协主席张积强等省内高层次专家人才17人,凝聚文化艺术创作、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优秀专家人才力量,为全县文化旅游快速发展注入强劲的人才动能。
三是充实文化管理员队伍。积极与县人社局沟通对接,制定印发《关于设置文物巡查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护员和“扫黄打非”联络员公益性岗位的通知》,在全县14个镇(街、园、区)设置431个城乡公益性岗位(乡村公益性岗位411个,城镇公益性岗位20个)。优先安排首批66个城乡公益岗位用于齐长城保护,在全省率先组建了齐长城巡护公益性岗位队伍,为全省、全国加强齐长城和其他长城保护提供了借鉴、树立了样板,做法被国家文物局、省文旅厅肯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