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镇街卫生院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9月下旬,县人大教科文卫委组织对全县镇街卫生院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组到部分镇街卫生院进行了实地察看,听取了县卫健局工作情况汇报,进行了座谈讨论。会后,调查组组织冶源、九山、寺头等6处卫生院院长进行了专题研讨,并征求了卫健领域部分专家的意见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共有镇街卫生院及分院17所,共有工作人员2140人,其中事业编制792人,备案制139人,人事代管324人,合同制885人。今年以来,县政府和卫健系统高度重视镇街卫生院运行工作,以持续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为目标,坚守疫情防控底线,创新基层医疗服务体制,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效,镇街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疫情防控成效不断巩固,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明显提升,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提升。一是加强医共体建设。组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2个县域医共体,在全市率先实现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形成县级医院牵头,镇街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状延伸的医疗服务格局。二是加强卫生院建设。争取政府专项债券2300万元,新建卧龙医养楼、辛寨发热门诊、城关门诊病房楼,5家卫生院通过国家卫健委“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被国家卫健委通报表扬。三是加强医疗能力建设。建成九山脑血管病科等13处市级基层特色专科和1处社区医院,6处卫生院创建为一级甲等医院,7处卫生院与省市重点医院建立医疗体协作关系,镇街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位居全市前列。
(二)基层中医药和医养健康产业有序发展。一方面,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组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17处镇街卫生院全部建成中医药综合服务区,2处卫生院创建为省级中医特色卫生院,13处卫生院创建为市级中医特色卫生院。组织“西学中”“名中医带徒”等活动,培养124名“西学中”骨干人员,培育31名省、市“基层名中医”。另一方面,做强医养结合事业。编制全市第一个县级产业专项规划,实行“两院一体”运营模式,全县运营医养结合机构达到13家、1822张床位。17处镇街卫生院全部开展居家医疗护理和养老服务,年平均服务人口10万人次。卧龙分院医养结合工作被国家卫健委作为“全国医养结合典型经验”予以推广,4处镇街被省卫健委评为“全省医养结合示范镇街”。
(三)群众基本医疗满意度明显提高。一是医院管理更加规范。实行医院中层干部备案管理机制,严格人员准入,加强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二是群众就医更加便捷。建立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6处“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县域内医疗卫生信息共享,看病就医“一张网、一卡通”。打造智慧医疗服务模式,实现全流程自助服务,累计服务群众40余万人次。三是民生实事落实落地。推行老年人高龄补贴申领服务“静默认证”模式,卧龙医院在全市作典型发言。高质量实施免费疫苗、两癌筛查、视力筛查等34项民生实事,累计服务群众30余万人次。
(四)疫情防控成果进一步巩固。一是严格院感防控。设置741个预检分诊点、16处发热门诊(哨点诊室),配备51名院感人员,严格预检分诊、首诊负责和发热患者闭环管理,切实发挥“探头”作用。二是严格核酸检测。储备4016名采样队员、177名检测人员和2000个采样包,设置838个全员核酸采样点、208支流动采样队、29处愿检尽检采样点,全县每日核酸检测能力达到6.56万管。截至今年9月份,累计检测2165.06万人次。三是严格流调消杀。配备镇街流调队伍达128支、512人,储备300份流调包,累计流调1322人次。各镇街卫生院全部成立消杀队,累计培训消杀队员700人次,消杀涉疫场所1900场次。
二、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队伍不强。一是人才引进难。镇街卫生院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职称晋升难度大,对人才吸引力小。近三年,卫健系统发布招聘计划637个,实际仅招聘333人,空编率较高,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人员配备难以满足工作需求。二是人才流失严重。市级以上医院对县内卫生人才虹吸严重,近年来招聘的300余名事业编、备案制人员离职已近百人。尤其是卫生院经过多年培养,在当地有影响力、群众认可的专科医生一旦流失,对卫生院运行影响巨大,有的科室甚至出现“一人流失、一室瘫痪”的现象。三是干部队伍断层。镇街卫生院班子老化现象较为突出,部分卫生院干部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困境。
(二)医疗质量不高。一是医疗水平不高。“重公卫、轻医疗”现象突出,对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不足,对急危重症的应急处理能力不高,与周边县市区差距较大。二是医疗条件落后。镇街卫生院普遍存在楼房老旧、设备老化等问题,就医环境简陋,只有半数卫生院能够开展手术或产科接生。三是服务意识不强。部分医务人员与群众沟通解释、回访不到位,对出院患者用药指导、健康管理不及时,群众就医体验差。
(三)政策支持不足。一是医保政策不利。医保限额政策本意是防止小病大治、节约医保资金支出,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对镇街卫生院设定额度小、限制条件多,导致病人和医保资金流向了大医院,制约了镇街卫生院正常发展。二是财政投入不足。目前,县财政对卫生院资金拨付主要是每年的基本药物补助2500万元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6047万元,镇街财政几乎无投入,镇街卫生院运营基本还是自收自支,既要承担发展所需的建设、设备购置费用,还要保障人员工资费用,一类保障、二类管理政策难以落实。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后,镇街卫生院的主要力量都投入到疫情防控和核酸检测上,医疗收入断崖式下降,资金周转困难,运营形势不容乐观。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医院管理。立足服务基层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积极探索创新适合镇街卫生院的管理模式,科学设置诊疗科室,强化全科门诊;健全完善治疗流程,优化就诊引导;改善提升便民设施,优化就医环境;加强病房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切实增强群众就医体验感。强化镇街卫生院养老服务职能,拓展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服务模式,使其成为卫生院的新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开展优秀医务工作者评选、先进典型宣传等活动,营造“尊医重卫”的工作氛围,提高卫生院的美誉度和基层医护人员的荣誉感。
(二)加强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卫生院领导班子,大力培养选拔有基层经验、有群众基础的年轻干部,建立一支精干稳定的干部队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利用医疗联合体平台开展双向挂职交流,提升医务人员业务素质。盘活现有人才,实施镇街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三年培训计划,加强对中、青年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训。用活用好招聘政策,通过与大专院校合作开展“3+2”定向培养等方式,全力招引基层紧缺人才。落实镇街卫生院满工作年限晋升职称政策,增加正高级职称名额,让镇街人员晋级有盼头,真正留得住人才。
(三)提升服务质效。着眼常见“急”症和“慢”病,加大与科研院所、名医名校合作,通过基层带教、远程会诊等形式,着力提高卫生院诊疗水平。健全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机制,加快县域医共体“六大中心”和辛寨、冶源2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力争达到“小病能治好、常病能诊断、大病早发现”和“急病能处置、慢病能治疗、重病能护理”的目标。建立健全辖区群众健康档案,深入农村(社区)开展健康查体和健康宣传,落实好各项惠民措施。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常态化开展走访回访活动,将医患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赢得群众信任。
(四)强化政策保障。坚持政府办医院的公益性,县财政全面落实镇街卫生院一类保障、二类管理政策,对镇街卫生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落实财政保障。采取分步实施办法,在恢复基本药物补助原定额度的基础上,逐年调整增加。积极对上争取政策支持,优化调整对镇街卫生院的医保限额,提高一级医疗机构系数,推进分级诊疗。设立专项奖补资金,推动镇街卫生院加快业务用房建设改造、医疗设备购置,发挥正向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