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统筹谋划,健全“标准化”认证体系。建立“县示范培训+镇街轮训+社区实操”三级培训机制,对服务人群开展专题业务培训,重点解读资格认证、人员信息完善、社区居民信息录入等核心业务。累计开展县镇业务培训25场次,培训县级业务骨干50余人、基层业务明白人2000余人。按照“六有”标准,开通镇街政务网,推动社会化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实现社区应用,系统覆盖率超95%,人员信息完善率达 100%。
二是多维宣传,打造“适老化”服务矩阵。通过现场解读、公众号推送、直播答疑等形式,开展认证核实和政策宣传,在县镇两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置“资格认证帮办代办”服务专区,配备导办员、帮办员,现场帮办1.2万余人次,问题解决率达100%。为高龄、重病、伤残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认证服务,累计提供入户服务1400余人次,满意度100%。
三是资源整合,构建“社会化”共治模式。依托“幸福来临”惠民综合体建设,推动基层党建与静默认证双融共促,结合居民保险集中征缴、公益摄影等活动同步完成“无感认证”19.5万人次。在辖区44家农商行网点设立资格认证“帮办代办”窗口,培训396名农金员提供网点认证服务。同时与民政、公安、卫健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更新数据2000余条,进一步完善社保“电子地图”,实现服务网点查询、预约上门等“一键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