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数字赋能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时间:2021-12-15
青岛作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国家制造业强市,近年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在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也面临着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对此,青岛市坚持问题导向,以平台思维、数字赋能为指引,在全国率先搭建灵活就业服务平台、青年实习实训公共服务平台、就业援助公共服务平台,围绕“破解新就业形态匹配难题、提高劳动者职业适应能力、打造困难群体精准服务新模式”,为全国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难题探索青岛路径、青岛模式。
一、搭建灵活就业服务平台,破解新就业形态供需匹配难题。“四新”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灵活就业群体,与正规就业相比,灵活就业面临技能提升难、供需匹配难、防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对此,青岛联合世界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海尔卡奥斯,用数字新基建理念在全国率先搭建供需对接、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的一体化平台,促进灵活就业规范有序发展。在供需对接上,针对灵活性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发挥数字化平台信息优势,集成线上对接、余缺调剂、共享用工等服务,实现灵活就业岗位供给与求职者需求的精准匹配。在技能培训上,开设技能培训专区,采用专业化的师资、体系化的课程、短小精炼的授课形式开展技能培训,提升灵活就业人员技能素质。在权益保障上,集成在线签订电子劳动合同功能,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创新实施灵活就业商业综合保险补贴政策,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总保额176万元的意外伤害综合保障,保障额度全国最高。同时,开通就业创业、社会保险、技能培训等政策申报入口,实现政策服务“一网申领”。平台自6月底上线以来,累计登记77家企业岗位需求263个、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吸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35家、职业培训机构135家入驻。今年1-7月份,全市新增登记灵活就业1.4万人;享受灵活就业补贴政策7.87万人,同比增长39.79%。
二、搭建实习实训公共服务平台,提高青年群体职业适应能力。青年群体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不足直接影响就业质量的提高。为帮助在校学生加强岗位实践锻炼、提升就业能力,青岛市在全国率先搭建起由政府创建,企业、学校参与的青年实习实训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实习实训工作从唱“独角戏”到“大合唱”,打造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多方互动的工作格局。平台主要实现了三个“一体化”:一是实习实训服务一体化。加强企业、学校、青年群体对接,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企业和个人的就业信息、信用信息、学籍学历等数据进行线上校验,实现供求双方精准高效匹配。集成政策查询、就业指导、补贴申领等服务,符合条件的企业或个人可以“一键查询”“一键申报”。二是实习实训管理一体化。实施全市统一就业见习(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明确认定范围、认定条件、认定程序,加强日常监督管理、畅通问题反馈渠道,实现基地运营规范化。三是实习实训保障一体化。在全省率先实施实习(见习)学生缴纳工伤保险费政策,全面落实意外伤害保险补贴政策,提升实习实训综合保障水平。大规模实习实训的开展,帮助青年群体实现从“难就业”到“能就业”再到“高质量就业”。今年1-7月份,全市认定实习实训基地721家,组织1.28万名青年参加实习实训,同比增长183.12%。今年5月份,《中国劳动保障报》专题报道我市经验做法。
三、搭建就业援助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困难群体精准服务新模式。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技能水平低、就业需求差别大,提升公共服务精准度、强化困难群体就业需求匹配,是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青岛在全国率先搭建就业援助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服务引导型的就业援助体系,将本市所有失业登记人员自动纳入平台管理,分1-4级提供精准化就业帮扶。平台主要实现了“三个创新”:一是创新建立网格动态管理机制。以街道(镇)为网格单元,将有就业需求的困难人员纳入援助范围,每个网格至少配备1名服务专员,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需求录入、岗位对接、技能培训等服务,“一人一策”建立电子化服务台账。二是创新实施分级分类帮扶模式。根据就业需求和就业难易程度,对困难群体进行分级分类,有针对性提供跟进式、定制式就业服务,其中对有就业意向的,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职业介绍服务、推荐就业岗位;对有培训需求的,由职业培训机构提供技能培训服务。三是创新建立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将就业援助对接过程、就业服务成效等信息,录入平台实行动态管理,实现服务全过程可查询、可追溯。通过综合施策,实现就业援助公共服务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今年1-7月,全市就业困难人员服务率达到93.9%,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92万人,同比增长28.2%,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来源:青岛市人社局网站
无障碍浏览 临朐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电话:0536-3212242 网站标识码:3707240013
技术支持:山东金三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鲁ICP备05035042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6708566
鲁公网安备37072402370959号 举报邮箱:lqxdsjzx@wf.shando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