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煎饼制作
煎饼是山东比较流行的一种传统家常主食品,制作历史悠久,唐朝《朝野佥载》中有“熟鏊上猢狲”一句,可知至迟于唐代已流行煎饼。
山东地区大约有数十个县都流行煎饼,临朐县是其中之一,所以煎饼并不是临朐独有的特产。但是,酸煎饼却只有临朐才有。
制作酸煎饼的传统工具主要有:石碾,用于把粮食碾成“䜺子”;石磨,用于把“䜺子”磨成“糊子”;鏊子,生铁铸造,圆形,三足,䜺用于烙制煎饼;筢子,松木制,弧形有把的板状物,用于推动、摊平糊子;油褡拉子,用数层杂布缝制的方形布块,渗上豆油,用于擦鏊子,防止煎饼粘在鏊子上揭不下来。
酸煎饼传统制作工艺主要分三个步骤:第一步,碾䜺子。把麦子、玉米、谷子等粮食淘干、筛净、簸细,用石碾碾成大小均匀的颗粒,叫做䜺子。然后泡入盆中,加入一点米饭,俗称“对䜺子”,可使煎饼发软、可口。第二步,磨糊子。用石磨把泡制好的䜺子磨成糊状。第三步,摊煎饼。糊子磨好以后,马上摊的煎饼叫甜煎饼,山东各地通常制作的都是这种煎饼,临朐人也制作这种煎饼,但更多的是制作成酸煎饼。所谓酸煎饼是指糊子磨好以后,并不马上摊,而是把盆放在热灰之中,使其发酵,隔上一天半天之后,再摊出来的是略带酸味的煎饼。酸煎饼的好处一是带酸头,很出味;二是不易坏;三是随吃随摊,永远吃“新”煎饼。清朝马益著的《庄农日用杂字》中说:“煎饼随时摊”一句话高度概括了酸煎饼的工艺特点。
酸煎饼可以因为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品种。因为粮食原料的不同,可以分成麦子煎饼(面煎饼)、棒槌子煎饼(玉米)、米煎饼(小米)、秫秫煎饼(高粱)、地瓜煎饼(地瓜或地瓜干)、柿子山楂煎饼(掺入柿子或山楂)等。因为摊平的工具不同可分为筢子煎饼(用筢子烙的)、抿煎饼(用桄板烙的,亦称刮煎饼、桄煎饼)。还有把一般酸煎饼叫做摊煎饼;把煎饼加上蔬菜再烙制的叫烙煎饼。
旧时,制作酸煎饼是一项大众化手工技艺,是农村妇女必会的家务活,父母常以“不会摊煎饼找不到婆婆家”吓唬、督促女儿认真学习这项技术。因此,临朐农村妇女几乎人人都会摊酸煎饼,只是水平参差不齐而已。同样的粮食原料,有的制作的香味扑鼻,松软可口;有的则粗糙厚硬,难以下咽。注意火候,是摊煎饼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续柴火要均匀,过旺了容易糊顶子;供不上火就成了夹生饼。其次是用筢子摊糊子、刮糊子,要求手法麻利,速度、力度均匀到位,摊出来的煎饼才筋道好吃。
临朐人为什么喜欢摊酸煎饼呢?有人说,摊酸煎饼是懒老婆的作法,其实不然。随吃随摊,其麻烦大于一次性摊制,怎能说是“懒”?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临朐多山区。过去,农民比较穷,纯粮少,地瓜多。而地瓜煎饼新摊的要好吃一些,放置时间长的则像皮条一样难咬难消化。上山干活距家远,中午一般不回家吃饭,而是捎着饭在坡里吃。于是,捎上新摊的几个酸煎饼,几块咸菜,几根大葱,就是一顿好饭食了。俗话说的好:“煎饼卷鸡蛋,越吃越舒坦”、“煎饼卷大葱,干活打冲锋”。
随着时代的进步,酸煎饼的制作工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粉碎机、磨糊子机、煎饼机等各种机械代替了旧工具,燃料也用煤、电、液化气、沼气等代替了传统的柴火,这既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劳动效率。如今,酸煎饼在临朐仍很流行,但人们普遍认为,现在制作出来的酸煎饼味道不如传统的手工煎饼香醇、有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