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县站群
当前位置:首页--临朐县文化馆--非遗保护--非遗项目展示--民间美术
临朐手绘年画
发布时间:2017-02-27  来源:  
   临朐手绘年画
   临朐手绘年画,脱胎于清末民间半印半绘年画,是由当地民间艺人在传统木版年画的基础上,以描绘当地生活场景、风俗民情为主要内容,直接在纸张上进行设计、勾线、着色的一种传统年画样式。手绘年画因其在题材上具有时效性,在构图和绘画技巧等方面更加凸显手工的灵活性与随意性而被临朐历代年画艺人所传承,并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明末清初,临朐受潍县木版年画的影响,民间开始盛行传统木版年画刻印,以适应当时“家家挂年画,年年换年画”的民间习俗需求。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临朐民间艺人先是把纯木版印刷的年画改良为半印半绘年画,而后为了方便题材的表达,在民国初期发展为手绘年画。自那时起,民间绘画蔚然成风,民间艺人善于创新绘画形式,绘画作品内容丰富而常与时代同步的文化传统便在临朐境内世以为继,传承发展。
   建国后,为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和中心工作,县政府经常组织绘画人员绘制各种宣传画,1958年,在“人人写诗,人人绘画”的口号下,全县掀起绘画高潮,出现了一批水平较高的年画作品。吕学勤的年画《老两口进京》参加全国画展并获奖,在山东美术界引起轰动。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临朐年画创作队伍不断壮大,一批年画作者及其作品脱颖而出,如傅佩泽创作的《酸中甜》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三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侯纪德创作的《我们胜利了》也在该次展览中获三等奖。
   80年代中期,为打造临朐年画品牌,创建全国书画之乡,文化主管部门先后在县城、乡镇组织举办长期年画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年画创作人才,并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1985、1986年,临朐年画曾两次晋京展出,展出作品400余件。1988年,新华出版社出版《临朐年画集》,同年,国家文化部命名临朐县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90年,87件年画作品作为国家级文化交流项目赴津巴布韦展出。1992年,山东省文化厅命名临朐县为“山东民间书画之乡”。1996年,文化部社文司、山东省文化厅、临朐县人民政府在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了“临朐年画、奇石、化石展览”。2011年,国家文化部授予临朐“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书画)”荣誉称号。
   临朐手绘年画,在沂蒙山区人民独有的审美习惯、生活习俗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巧妙地借鉴和吸收了其他画乡的表现要素,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一是风格淳朴、乡韵浓厚,极具地方特征。作品取材民间,反映生活,成为表达民心的小“窗口”和反映现实生活的小“镜头”。二是继承传统、创新技法。改变半印半画的传统技法,直接在纸张上进行设计、勾线、着色,线条简练有力,笔笔交代明确,干净利落,严谨而有规律。三是创新内容、激励向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手绘年画内容不断推陈出新,艺术化浓缩新时代、新生活、新观念,适应人们不断进步的审美情趣和心理趋向。四是寓教于画、寓意于图。使人耳目一新,给人启示和教益。
临朐手绘年画,以特有的艺术语言,真实地再现当地的乡土民情、民风民俗,极具民俗价值。画面构图饱满,线条简洁有力,注重造型和形象外廓线的审美需求,成为民间祈福迎新、憧憬美好未来的艺术表现形式。题材内容不断与时俱进,寓教于画,达到艺术价值和社会教化作用的完美融合,是艺术百花园中极富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瑰宝,对于研究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临朐手绘年画,脱胎于清末民间半印半绘年画,在民国初期发展为手绘年画,自那时起,民间手工绘画蔚然成风,题材内容广泛,紧扣时代主题,形成了民间绘画与文人绘画相融合的独特手工绘画风格。
   临朐手绘年画,在画面上,既追求传统图案形式的美感,又积极展现不同时代人们生活的审美情趣。色彩上,以红、黄、绿等靓丽颜色为主调,大胆融入水粉、胭脂等多种颜料,使画面更显绚丽、热烈,达到构图饱满、造型夸张、以形出神的艺术效果。如傅佩泽创作的《酸中甜》,画面色彩饱满,以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要内容,曾赴意大利、卢森堡、加拿大等国家展出,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三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表现手法方面,是由当地民间艺人在传统木版年画的基础上,以描绘当地生活场景、风俗民情为主要内容,直接在纸张上进行设计、勾线、着色的一种传统年画样式,在构图和绘画技巧等方面更加凸显手工的灵活性与随意性,被临朐历代年画艺人所传承,并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如吕学勤的木版年画《五路进财》《好副业》《喂猪》等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被誉为“山东省民间木版年画的突出代表”。
   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临朐手绘年画表现出不同的题材内容和文化内涵。明末清初,临朐受潍县木版年画的影响,民间开始盛行传统木版年画刻印,以适应当时“家家挂年画,年年换年画”的民间习俗需求。多以“神仙”“吉祥物”为主,通过象征或谐音等手法表示吉利祥瑞的意义,表达辟邪驱灾、迎福纳祥的主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临朐民间艺人先是把纯木版印刷的年画改良为半印半绘年画,而后为了方便题材的表达,在民国初期发展为手绘年画。自那时起,民间绘画蔚然成风,民间艺人善于创新绘画形式,绘画作品内容丰富并与时代同步的文化传统便在临朐境内世以为继,传承发展。这时的年画多以“菩萨、门神、喜神、财神”等为主要内容,用以装饰门户、庭室,满足民间群众祈求幸福、保佑平安等传统心理需求。
解放初期,多以绘制《年年有余》《六畜兴旺》等反映丰衣足食、向往美好生活的画作。六十年代,出现过《老两口进京》《三代民兵》《亩产万斤粮》《人民公社系向天堂》等部分政治色彩浓烈的年画宣传画,其中,《老两口进京》,被《大众日报》刊登发表,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三代民兵》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荣获全国二等奖、荣誉奖。七十年代,创作出《圆月》《赶山集》等大批以勤劳致富、追求幸福为主题的作品。八十年代始,相继出现《唱山歌运秧忙》《酸中甜》《育蚕种》《献寿图》等大量反映新时代、新农村、新生活、新风貌的年画作品。其中,朱凤英年画《大队图书室》赴法国、英国、马耳他等国展出,《娃娃乐》赴巴黎青年艺术节展出;侯纪德创作的《我们胜利了》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三等奖。
   近几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及思想观念多元化的交融,一部分年画作者创作出大量以抽象主义手法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表现新生活、新思想。如李胜彬的《春风得意》《三月三》《逢喜》《七夕》等,其中,《逢喜》荣获2005年全国现代民间绘画大展铜奖,《童趣》《财神上市》荣获山东农民画展优秀奖,《富贵路》荣获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精品展三等奖,《萌》荣获山东省体育美术展览三等奖,《雪打灯》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李春秀的年画《未来的冠军》获省一等奖并在小学美术课本第八册上作为新年画推广教用;《春风得意》在文化部、中国美术出版社、中国美协等单位主办的全国第六届年画展览中获优秀奖;《庄农日用杂字 纺线·打铁·秋耕》在“潍水流韵”潍坊民间传说年画创作展中获一等奖。李志君创作的年画《婆婆的棉被媳妇的心》,以弘扬中国敬老爱老优良传统为主题,荣获2013年度首届法制农民画大赛一等奖。李志君、史素芳共同创作了108幅以《庄农日用杂字》为主题的农事记忆题材作品,做到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完美融合,赋予手绘年画新的风格。
   临朐手绘年画从传统中走来,在创新中发展,它的生命力不仅仅是画作中所表现的内容,更是世代民间艺人对传统艺术的那份执着与坚守。
 
 
    
打 印】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