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朐县龙岗镇张家辛兴村,长期流传着一种特色传统民间舞蹈表演活动,由于这种表演活动主要道具是“马灯”,又独在张兴村表演和流传,人们习称为“张兴马灯”。
“张兴马灯”源远流长。700年前,在东北有个金朝,金人善骑马作战,他们把实战中的骑兵战阵演化为一种民间舞蹈,逐渐成为可供人们观赏的表演艺术。“马灯”(表演时,在扎制的马体道具上前后挂有灯,故称“马灯”)原先由住在长白山一带的满人表演。清兵入关后,带入关里,曾在北京、通州一带演出。清雍正九年,朝廷一品官田文镜向雍正皇帝建议设立青州都城,1732年,青州驻防清军旗城(北城)落成,进驻了八旗满兵,田文镜被任命为青州旗城都统(见青州史志),遂将马灯表演艺术带入了青州。旗兵及其眷属每年春节屡有演出。当时,临朐张兴村有一货殖(商贩),名叫张士德,因贸易经常出入北城,结识了八旗兵都统田文镜,成为至交。一次被邀观赏马灯演出,张士德对马灯艺术大感兴趣,请求都统把马灯表演艺术传授给张兴村。都统欣然应允,指定师傅亲自到张兴村讲解传授,还赠送了一百单八阵的马灯阵谱(后因战乱阵谱本丢失)。满族人的马灯表演艺术就这样传进了张家辛兴村。自此,张兴马灯成为方圆百里内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舞蹈艺术。每年农闲佳节时日,常有表演活动。马灯扎制及表演艺术代有传人,历经300年而未衰。阵谱本虽已丢失,但主要阵法已印记在历代马灯传承人的心里。并且,经过几代艺术表演者的不断改革创新,马灯表演艺术愈臻完善。
马灯表演时,非常耗费力气。而北城以及其他各地旗人是专吃奉赏不劳而食的特殊阶层,入关后渐渐腐化,再也吃不了跑马灯之苦。因此,旗人马灯表演日渐消失了。后来,每逢北城旗人要看马灯,只能邀请张兴马灯赴青州府第做专场演出。当时,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冯溥的家人,也常邀请张兴马灯赴青州做专场演出,并赠送两个红纱灯笼(高60公分,直径40公分),上书:“吉星高照,阁老府赠”。自此,张兴马灯更加声名远播。
乾隆、嘉庆时期,张兴马灯表演活动十分活跃,尤其在临朐、青州一带民间,几乎家喻户晓。西起青州,东至昌乐,北至寿光,唯因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没有过岭向南演出。
张兴马灯,因雅俗共赏,所以备受人们喜爱。所谓俗赏,就是如一般民间玩耍一样,有古时戎装相裹的“清军马兵”,有扮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滑稽丑角等,也有表现忠奸善恶的各种人物,以引趣逗乐之能事;所谓雅赏,就是能够表演千变万化的历史“阵法”。“阵法”是以古代著名战阵命名的,如战国时期田单的“火牛阵”,楚汉之争的“十面埋伏阵”,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八卦阵”,关羽在华容道用过的“一字长蛇阵”,穆桂英所破的“天门阵”,以及“四门斗底阵”、“十面埋伏阵”、“十字梅花阵”等等,可将观众引入两军对阵刀光剑影的古战场,感受壮观威武、激烈相争的古代战争气氛。

俗话说:马灯看阵法,阵法看变化。张兴马灯表演中阵法的变化主要有三种:一是不同阵法的变化,即从一种阵法变化为另一种阵法;二是阵法的繁简变化,即由简阵变化为繁阵,或是由繁阵变化为简阵,有些特别复杂的阵法,要分若干次变化才能布成。阵法之变,犹如两军对决,极为缓慢。随着阵法的变化,其节奏渐次加快。三是布设阵法,犹如短兵相接,白刃相交,气势之宏大,如风扫雷动,瀚海移沙,惊心动魄。
“张兴马灯”有一整套表演程序。出场前先定好场口(击打乐器的地方)和高灯照处。两人各执一大红纱灯笼站立于场口对面,定好场地的大小,作为跑马灯的坐标。
一、出场(宣战):马灯出场时,甲、乙(红白)两队战马代表对立两方,快速从阵门(亦称辕门或高照)冲出。至场口,分别向左右转弯,绕场半圈,面对面站立。
甲方领阵喊:“请问你是哪个山头大王?快快报上名来?”
乙方领阵答:“我是某某大将,前来捉拿你这贼寇!”“杀!”两队战马朝向对方相互穿插,往返两次。然后从场口方向冲出“阵门”。甲乙双方喊话内容,可以根据古代战争故事随场更改。这是张兴马灯所保留的独到的艺术特色,是古代战阵演化成为文化活动的最生动的演艺。
二、布阵:首先定好阵法方位。不论场地或圆或方,锣鼓打击乐队均居于场地北边正中,名曰‘场口’。其南边是两人扶架的大红灯笼,相距4米,高3米,名曰‘阵门’,俗称‘高照’。领阵人依靠阵门实施准确布阵。所谓布阵,分单布阵和双布阵。若下场人少,可一人领阵,为单布阵;若下场人多,可分为甲乙两队,由二人领阵,分别各领一队。领阵人各执一面三角令旗,进场时先走圆圈,甲乙两队的首尾相衔接。当两队领阵人走在相对的位置时,互相举旗示意后,分别开始布阵。两方布阵范围各占场地的一半,此为第一步骤。当各自的阵布到一定程度时,两领阵人,再举旗示意,开始相互攻阵。这时阵的变化,不受半边场地的限制,相互穿插到对方场地,穿插时必须两队同步进行。这时两队好像混为一阵,实际两队仍各居一方。这为第二步骤。当这一步骤布好以后,两队领阵人可以退出阵外,登上高处,居高临下,观看阵布的如何,这是第三步骤。至此,布阵完成。
三、挖场:挖场是一次演阵的结束。既定的阵法布完以后,打击乐声达到高潮,号角齐鸣。甲乙两队演员分别跑到场口前,站立休兵。这时加入小戏、杂耍等节目,安排在此时演出,以填充与活跃休阵时的场间氛围。
四、下马:所谓下马,是两队演员随着有节奏的锣鼓点子,分为一队或数队形,以击锣为号令,前走数步,后退数步。出列到各自的半边场地,慢步跑圆圈,然后回归自方阵地。
五、撤场:撤场就是演出结束撤离场地。场口先由领阵人高喊:“战斗结束!大获全胜!高奏凯歌!收兵回营!”喊腔犹如京剧中的台词。之后,布“一字长蛇阵”,此阵为撤场的专用阵法。直到最后,剩下二三人还在“转花”,待到观众醒觉,众声轰然,余兴未尽,回味悠长。
“张兴马灯”已有三百年历史,随着朝代时局的变化,曾有过几度兴盛,几度衰頽,但是张兴村马灯艺术的传承始终没有断续过。马灯艺术传承代有传人。据村中老人回忆:一百五十年前,村中有位老艺人叫张元起。辛亥革命前后的老艺人,有张元江、张复言、张复田、张洪端、张洪斗、张洪瑞等人。他们不但是“张兴马灯”的优秀传承人,同时还是马灯场上的特技演员。在马灯开演前,先打场子,张复言在场中倒立行走,还能倒立在两个人抬着的扁担上绕场一圈,引得围观的人欢呼喝彩。张复田和张洪端在“挖场”休息时唱的《周姑戏》《顶灯》(也叫《常二卖干草》)《喝面叶》,方圆几十里闻名。《顶灯》的故事梗概是:常二不干活,好赌钱,老婆罚他顶灯。张洪端演“老婆”,他的扮相耳带红辣椒,头发朝天竖立,满脸大麻点,两手握棒槌。张复田演“常二”。老婆罚他顶灯,他能顶着一个豆油灯在地上打几个滚。这才叫绝活哪!

至今,几位老艺人还能背诵一段唱词:
常二唱:“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蛤蟆生来鼓鼓眼,崴子生来蹦两蹦。俺爷俺娘生来了我,一生生了个赌钱的命。那二年,时气硬,赢得银钱拿不动。娘也喜,爷也喜,老婆喜的拍打腚。这二年时运差,一输输了个平铺差。爹也打,娘也骂,老婆叫俺快快死了吧。”
当时,周姑戏是“栓老婆橛子”。这样的平白直述的逗笑俚语,加上那滑稽的表演,再加上“呕儿,呕儿”的周姑唱腔,常常引得观众笑出泪来。在那文化娱乐生活落后贫乏的年代,这样喜闻乐见的小戏,为“张兴马灯”增添了不少色彩。
斗转星移,日月轮回,张兴村经历了朝代更替,时兴时衰。马灯表演艺术成为张兴村男女老幼的文化爱好和习俗。解放前,兵荒马乱,生活困苦,但马灯表演活动始终未停。解放后,表演活动更加频繁,每年春节常有演出活动,自文化大革命始,停演了近30年。
2001年冬,张兴村部分老艺人,在退休干部张洪臣和退休医生张永秀的倡导下,在传承人张永兴的带领下,自发组织起来,决心将中断了近三十年的马灯表演艺术重新发掘出来。
消息一传出,全村很快掀起了排练的热潮,上至七八十岁的老者,下至十几岁的儿童,纷纷踊跃参加排练。73岁高龄的张永秀,扮演神仙张天师,儿媳演村姑,孙女演格格。祖孙三代,其乐融融。张宏亭夫妇俩人都是“马灯迷”,他扮演的媒婆,一招一式,让人叫绝。他的老伴也是位好演员,夫妻二人都想去县城里参加元宵节大汇演,但家中有大棚养鸡场,离不开人,怎么办呢?两口子想出了个“妙法”,来个“剪子、包袱、锤”,赢了的参加演出,输了的在家“留守”。结果,两次都是丈夫输了。然而,他不甘心留在家里,马灯去县城演出那天,他偷偷叫来亲戚值夜班,自己竟跟着去了县城,尽兴地过了一次马灯表演的“瘾”。
由于马灯表演艺术已深深扎根于张兴村,不仅老艺人将其视为生活中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追求,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张兴村及周边民间群众传承、恢复张兴马灯民间艺术的期待与呼声越来越强烈。
近年来,张兴村民克服种种困难,把马灯艺术不断传承下来。没有钱,老人们带头捐款;没有道具,自己扎制。张永兴就是“扎马子”的能工巧匠。张堂远、张怀远、张洪贵、张洪昌等人自愿承当张兴马灯的新一代传承人。张兴马灯在邻近几个乡镇,数十个村庄演出数十场,还经常应邀参加县城举办的元宵节民间艺术大巡演。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
2005年元宵节,张兴马灯应青州市北城社区满族同胞的邀请,参加了青州市元宵节文艺大汇演。时隔百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未再来此演出),张兴马灯再次‘回娘家’演出,沿着先人的足迹,踏上了满人先师的故土,把马灯艺术再次奉献给满族同袍及青州市观众。青州电视台等数家媒体及十几部录像机,穿梭在演出队伍中间,争相录制下他们认为最美的、最靓丽的镜头,多角度地将张兴马灯表演介绍给了广大青州居民,受到了青州市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2008年10月,临朐县举办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大型文艺演出,张兴马灯代表龙岗镇参演,取得圆满成功。
2003年至2010年,临朐县电视台‘骈邑采风’和‘发现临朐’节目组,对“张兴马灯”进行了专题采访,并多次播放专题报道。
“张兴马灯”之所以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是因为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演出时不受人数的限制,它是一个大型的民间舞蹈表演。人们总结为:马灯艺术,老少皆宜,强身健体,娱乐身心。
此外,马灯表演的题材多取自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神话故事及当地风俗民情。不管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还是滑稽丑角,均可粉墨登场。演员可以根据体型、爱好、特长定下自己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形形色色的丑角是马灯表演中的一大亮点。马灯艺术的多样化以及演员表演的多态性,也是人们乐演乐看的一个因素。
把古代战马作战的阵法演化为群众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这是张兴马灯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多年来,张兴村历代群众有着喜爱表演、乐于传承这一民间艺术的文化爱好和习俗,马灯艺术表演已成为人们欢渡佳节,庆贺丰收,娱乐精神文化生活,寄托美好向往的载体,在周围百里内村庄甚有名声。张兴马灯已经成为张兴村一个闪亮的文化符号。
张兴马灯,演员众多,场面宏大,创意奇特,代代传承,既能为民间大众提供喜闻乐见的娱乐情趣,又能让人们感知中国历史马兵战场千变万化的阵法魅力,可谓是盛开在民间文化艺术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堪称是临朐县一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