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县站群
当前位置:首页--临朐县文化馆--非遗保护--非遗项目展示--民间文学
马愉的传说
发布时间:2015-05-29  来源:  
马愉的传说
    马愉(1395—1447),字性和,号澹轩,明代临朐县朱位村人。马氏远祖为汉代扶风(今陕西兴平)马援。援少有大志,后辅佐光武帝刘秀中兴东汉,屡建军功,拜伏波将军,为一代名将。临朐马氏至今尚自称“伏波世家”或“扶风世家”,以志所自从来。马援后代散之各地。愉之始迁祖名近,北宋时为青州府学教授。入元后,马氏不仕,避处临朐,遂定居于此。自近至马愉之父士贤,六世为儒,多以教书为业,乐善好施,无一字入公门,称誉乡里。马愉的出生也被附会上一种传奇色彩。据称,愉之生时,其父梦神告之:“汝家世皆积隐德,天以状元、尚书报汝矣。”
    马愉出身书香门第,幼而聪敏,四岁便能读书属对,声律出口不思,动有奇语。其祖父景信亦寄厚望于此孙,曾抚其顶曰:“是儿必光大吾家。”在当地,尤其是马氏后人中,至今还流传着很多关于马愉机智聪敏的传说。
十 样 菜
    马愉在庄里私塾念书的时候,老师要测验一下学生的智力,便对学生说:“看谁能在一个时辰内,在本村买回十样菜来。”
    同学们便纷纷跑回家去,向家长要钱去买菜,马愉也回家,向母亲要了两个鸡蛋,到最近的菜园里,用一个鸡蛋换了一斤韭菜,便回到私塾里把韭菜和另一个鸡蛋交给了老师,说:“我买来了十样菜。”这时,别的同学个个跑得满头大汗,但谁也没买够十样菜,便都问马愉:“你只买了一样菜,怎么说十样呢?”马愉说:“我买的是韭菜,韭菜九菜,这不是九样吗?加上一个鸡蛋,不正好是十样吗!”老师表扬了马愉的聪明,同学们都说:“我怎么没想到呢?”
对 对 子
    在一个春天的下午,老师讲完了课,便带了同学们到坡里去游玩。这时正是日头西落的时候,忽见一个打柴的,挑着一担柴,向庄里走来。老师一见,就对学生说:“我出一个对子大家对对,‘此木为柴山山出’。”他这对子很巧,此和木合起来是个柴字,俩山合起来是个出字。同学们大眼瞪小眼,谁也对不上。
    这时,马愉一回头见村中做饭的炊烟四起,便立即回答说:“我对上了,‘因火成烟夕夕多’。”他对的这对子更巧妙,因火合起来是烟字,俩夕合起来是个多字。
老师和同学们都齐声称赞马愉对得好。
    一次某官乘轿下乡,群童随观,此官戏群童云:“红口白牙谁家子?”众儿童一时语塞,马愉略一思索,对曰:“蟒袍玉带哪朝官?”此官员见马愉小小年龄,竟如此才思敏捷,大为称奇。
    马愉读书的学堂边,有一小园,园中有一樱桃树,樱桃将熟时,群童趁塾师不在,钻篱而入,将一树樱桃偷食几尽。树主告之塾师,塾师怒责群童曰:“拔箔杖,钻狗洞,何人所为?”群童面面相觑,不敢回答。马愉起身对曰:“步蟾宫,攀桂树,乃我为之。”塾师听了,不但没有斥责,反而赞赏其敢于认错,属对工整。
背 河 诗
    在古代,极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之间,连手都不能碰一碰。马愉十七八岁时,一次与同学共去弥河洗浴,恰巧有一年轻女郎在岸边徘徊。马愉知其为渡河犯难,于是将其大大方方地背过河去。众同学作为笑话告知老师,老师询其所以,令其写一首“背河诗”,马愉提笔书曰:
淑女临河叹激流,蓝袍权作渡河舟。
已将书手挽绣手,斜依龙头靠凤头。
一枝红杏插儒背,十分春意满河洲。
轻轻放在沙滩上,默默无言各自羞。
    塾师观此诗,暗暗称奇,遂免予责备。
狐仙讨封
    马愉从小就勤奋好学,人又聪慧,老师十分喜爱他。
    马愉长到十几岁,长成一位翩翩少年,他过目成诵,出口成章,虽说还是一位平平常常的读书人,但在临朐一带,早已很有名气。
    一天夜里,马愉在自家场园屋子里读书,小小窗子外面有一片挺大的园子,园内花草树木一片郁郁葱葱。夜风习习,月光朦朦,园中十分幽静。他读着读着不觉已到深夜。忽然,小窗外面响起了轻轻的叩打之声。马愉踮起脚,悄悄从开裂的窗纸缝向外一望,看见一只红毛狐狸毕恭毕敬地跪在窗台上。马愉正猜测这狐深夜来此要干什么,就听叩打声又起,那狐狸口吐人言:“贵人,打搅了!小狐子是特意来烦请贵人给写一个‘仙’字的。贵人若肯帮忙,小狐将终生不忘。”随着这谦卑的乞求之声,从窗口伸进了一只毛茸茸的小狐爪。
马愉正年轻气盛,他不但不害怕,反而觉得很是好玩有趣,忙冲窗外高声说:“狐朋友,何必如此,请进草堂一会,是雄,你我是异类朋友;是雌,可永结秦晋之好。何如此见外?”
    窗外狐狸回敬说:“贵人言过了,小狐虽说修炼数百年,得些道法,但还未得贵人相封,岂敢与贵人同坐?”
    传说,不管什么生灵,修炼得了道法,都要向富贵之人讨封,得到了贵人的承认,道法才能生效;不然,道法再高超,也得不到同类的宾服和承认,等于白白受了千百年修炼之苦。所以,得了道法的生灵都要向富贵之人讨封,讨封还要现出原形,以表示对贵人的恭敬和虔诚。
马愉听狐仙一番话,一时又惊又喜,他也曾听人说过这种事,也清楚自己将来不是寻常之辈,一时喜不自胜,狂性大发,便想与这狐仙开个小小的玩笑。他提过笔来,信手在那只小狐爪中写了一个“狗”字。
    随着一声“谢贵人!”的声音,那只狐爪很快缩了回去。接着便听见那狐在窗外碰头大哭,好一阵子才哽咽出声来:“马愉,你好狠的心啊,俺苦苦修炼整整五百年啊,你竟封俺一条狗啊!苦哉,苦哉……”泣不成声。马愉这才觉得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他想到自己为功名苦读寒窗,这和狐狸修炼多么相似,人兽一理,都生得不容易,而刚才自己信手即可办到的事,何苦为难于它?但一讨没有二讨,一封不能二封,一切晚矣。他听窗外哭声悲凄,一时又后悔又怜悯,双手猛地拉开房门,冲着离去的狐仙大喊:“狐仙,回来!难道开一个小小的玩笑就没有补救的办法么!”
    狐狸头也没回,口中喃喃着:“晚矣,晚矣。”幽幽而去。
    马愉紧追几步:“狐仙,你就这样子去了?和你交个朋友总可以吧!”
    话音刚落,那狐狸变成了一位翩翩少年,眉清目秀,便帽蓝衫,十分高雅大度,像一位大户人家的公子。马愉欣喜若狂,急上前拉他的手,说:“同窗好友,你我茅舍饮酒去!”
    狐仙凄然伸过手来,马愉看见还是一只毛茸茸的小狐爪,爪心突出一个大大的“狗”字。马愉看着看着,不觉怆然泪下。狐仙望着悲哭的马愉又流下泪来,一边说:“马公子,你还有这慈悲情怀,真叫我感动,冲着这一点,我透个信给你,你今生有状元福分,仕途也还坦畅,是一位贵人。但刚才这流泪,已造成眼疾之祸,一切都是注定了的……”
马愉双手紧紧将他搂抱,两人哭作一团。好一阵,狐仙才止住哭,轻轻推开马愉,连声说:“罢,罢,罢……”饮泣而去。
    马愉一步步踱回屋子,推开书本,呆痴而坐,他不禁觉得毛骨悚然,十分惊怕,人生在世多么怪诞,就像刚才对这狐狸一样,一件小小的事能成全你,一件小小的事能毁掉你……开一个小小的玩笑,竟毁了它一生一世……想呀想,这一夜他再也没有睡着。
    果然,后来马愉得中状元,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讲学士,晚年因眼疾而双目失明了。一切都应验了狐仙的预言。
马愉20 岁中秀才,永乐十八年(1420)中山东乡试第三名举人,时年 26 岁。次年春,欲赴京参加会试,途中得病,误期,返回。永乐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会试,因守继母孝,又未赴试。期间,刻苦攻读,宣德二年(1427)参加会试、殿试,一举夺魁,成为“天子门生”,也便成为明朝江北第一位制科状元,时年 33 岁。
    马愉中状元后,即被授为翰林院修撰,深得宣德皇帝器重,有意让其在翰林院深造,以便将来为太子老师。1435 年,宣德皇帝驾崩。9 岁的太子朱祁镇继位,次年改元正统。马愉被任命为经筵讲官,进侍读,与其他四人专门负责给小皇帝上课。1438 年,升翰林侍讲学士。正统五年(1440)二月,奉旨入阁参与机务(即宰相,马愉是年为第四宰相)。在古代,状元为荣极之人,宰相为官极之人,由状元而为宰相,历代凤毛麟角,由此可见马愉在当时地位之荣显。正统十年(1445),马愉升任礼部右侍郎(正三品)兼侍讲学士。1447 年农历九月初三,早晨准备上朝时突发中风症。皇帝闻讯,急遣御医诊视,但过了三天,不治而逝,终年 53 岁。皇帝赐御葬,特赠翰林院学士、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赐谥号襄敏。
    马愉自幼就以至孝著称。8 岁时,生母刘氏去世,执丧如成人,三日勺水不进,朝夕哀慕,因哀伤过度得病,数月方愈。父继娶魏氏,马愉事之如生母,曲尽其诚,得其欢欣。后魏氏又死,父继娶张氏,马愉事之亦然。马愉为官后,因己为独子,欲接父及继母至京奉养,父母年事已高,不去,马愉便将自己俸禄转至县里,以养亲。正统十一年三月,其父得病,愉请求回家探视,英宗帝特诏由驿站负责接送,并供给路费。到家后,其父甚为高兴,病即愈。喜父病愈,抽暇到沂山游,为家乡秀美的山水、奇异的景观陶醉,欣然赋得《游沂山百丈崖》七律一首:
披云直上最高颠,石势巍巍欲插天。
日暖峰峦生万态,地灵今古孕多贤。
崖封苔藓几千尺,树带烟霞数百年。
登眺不知豪兴发,敲诗对月夜忘眠。
    马愉奉职京官只探过这一次家,而且,住家未足十日,父便对愉说:“蒙天子宠恩,吾幸复生,汝宜速回京,竭忠报国,勿以我为念也!”就这样,马愉匆匆返京了。只此一游,留诗一首,却反映了马愉对东镇沂山的深厚感情和对养育他的家乡的无限眷恋。
    马愉为政,能从大处出发,不尚琐细,对民生尤多关注。马愉性谦和,与人相处,若不及人者,襟度闲雅;有忤之者,亦不计较;乡人往来,率以礼相接,绝不以势位临人,故其去世后,自勋贵至公卿大夫、乡里亲朋,莫不悲痛至极。
    马愉一生著述颇丰,后人收集整理为《马学士文集》,并入《四库全书》存目中。
    马愉殁后,葬于朱位村西南高岗上,坟丘至今尚保存完好。惜地上文物在“文革”中惨遭毁损,曾经郁郁苍苍的陵园也被砍伐一空。2003 年,在当地政府及文物保护部门的努力下,墓地及存留文物得以修复,并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历年代朱位村中修建的“状元祠”,虽历经五百余年沧桑,也依然完好,成为后人凭吊的所在。至于马愉的许多传说,也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众口流传、启迪后昆、励志勤奋、向善孝贤的经典“无字书”。
    
打 印】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