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县站群
当前位置:首页--临朐县文化馆--非遗保护--非遗项目展示--民间文学
半街楼的传说
发布时间:2015-07-08  来源:  
 

半街楼

很早以前,海浮山南有一个小庄,庄里住着一对穷夫妻,地没一垄,三个儿女,一家五口全靠卖豆腐过日子,邻四庄都喊他“豆腐郎”。

这一天,豆腐郎串乡,遇见一位老人,铺了件破棉袄躺在太阳底下,打着呼噜,睡得很熟。豆腐郎停下梆子走近他,觉得老头面貌生得很像自己的父亲。父亲在世时他还小,模糊记得父亲曾对他说自己还有一位叔父,年岁不大就去外地逃荒,一去就没有音信。豆腐郎怀疑这老头就是他的叔父,便不肯离去。等了很久,很久,老头才醒来。豆腐郎就走上前去和老人攀谈。一问,果然就是叔父。叔侄俩见面不免悲伤。叔父说自己下了一辈子苦力,老来干不了什么,但不愿把老骨头扔在外地,这才讨吃讨喝地回家来。他说能在此遇上侄子也算是前世的造化。叔侄二人边说边流着泪。豆腐郎就约他回家,他却怎么也不肯。只说想讨一个场园棚住下,要饭回来能落个脚,到他闭了眼的时候,侄子能扬几锨黄土将他和父兄们埋葬在一起,他就觉着十分安慰了。

豆腐郎看见叔父颤颤抖抖,又穷又老的样子,不忍心让叔父再要饭,一定要接叔父回家去住。说家中虽穷苦,总比叔父眼下的状况好。叔父在外受了一辈子苦,好不容易回来,怎能有家不还,四乡乞讨,让侄子也无脸串乡。好说歹说才将叔父劝到家中。

叔父不愿回家,自有他的苦处。他年轻时曾娶过亲,生下两个女儿,因日子苦又四处奔波,安不下家来,都早早嫁了人。如今她们日子都过得挺不错。叔父这次也曾去投奔她们,想在晚年有个依靠。刚一见面,父女也挺亲热,女儿早晚照料得也周到。但都住不多久就变了样,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样子,有时还摔摔打打,言辞也常常不客气。老人家觉得亲生女儿都靠不住,何况一个不相识的侄子呢?

豆腐郎把叔父接回去,家中又添了一张嘴。又加叔父上了岁数,身体又差,需要费心照料,日子也就更紧巴。开始,夫妻俩一天还能省下几个大钱,买一点儿好的孝敬叔父。后来,日子过不去,省不下钱给叔父买吃的,只有每天的豆汁从未间断过。

叔父很满足,但看他们如此清苦,心中又很过意不去,几次想走,夫妻俩都苦苦挽留。这样一晃又过了半年多,全家同干同吃,苦日子过得和和顺顺,对待叔父和刚来时也没有两样儿。做叔父的心情舒畅,身体比以前也好了许多。

一天,豆腐郎串乡刚刚回家,叔父把他叫到跟前,说:“侄子,你拖家带口的,也该有个长久打算,怎么老安心卖豆腐呢?”豆腐郎一边把没有本钱的苦处告诉他,一边也觉得叔父上了岁数,说话有些糊涂。叔父摘下自己头上的破毡帽交给了侄子。夫妻俩不知叔父是啥意思。妻子猜想,家境穷,从来也没给叔父添点衣物,叔父定是嫌他的帽子旧了。于是,两口子好歹凑了几个钱,买一顶新帽给了叔父,旧帽留下来自己戴。隔了许久,叔父又把侄子叫到跟前,对他说:“你一不置田土,二不修宅舍,哪象过日子的人家!”侄子觉得叔父的责怪没有道理,但也理解老人的一片苦心是望后代好,只哄他说:“慢慢儿置办。”叔父又把那件破棉袄扔给了他。

夫妻俩猜想这回定是叔父嫌棉袄破旧,可一时又没有钱买布,就想将破棉袄拆开,缝缝补补再添些棉花做起来。

棉袄一拆开,才发现棉花里塞了好些金条。夫妻二人惊喜过望,你看我,我看你,一时恍然大悟,忙将棉袄和破毡帽一同烧掉,扇去灰尘,便剩下了许多金条在地上。

从此,他们买了许多地,修盖了一些宅舍。传说,当时光他一家的楼房就整整座了半条街。从那时起,人们便称这山庄为半街楼。

    
打 印】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