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对句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从山西来的云游道士,叫刘太和。他来到临朐县的胡梅涧村,住在村西的关帝庙里并和这村里的文人名士马益著交了朋友。俩人一见如故,趣味相投,成天在一起吟诗对句。这年三伏天,十分炎热。刘太和约了马益著顺着村中的小河,到东沟乘凉。他俩正走之间,忽见本村的一位少年学生站在小桥上,桥下有个淘米的妙龄少女,两人正在嬉戏笑谑。他俩一看,不便往前再走,便躲在一棵树后偷听。
只听那学生出口念了一句上联:“溪水权当菱花镜,留待娇娥照影。”
那女子一听,接口就对道:“板桥胜似独木舟,以便玉人渡河。”
马益著和刘太和一听,不由得暗暗叫“好”,互相对望一眼,便又蹑手蹑脚向前靠近了几步,听他俩还说些什么。只见那学生沉思了一下,用脚跺了跺桥面,念道:“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除去桥边木,添女便为娇。多娇谁不爱,谁不爱多娇。我的妻啊,你来呀!”
对子虽好,但意涉狎狂,马益著和刘太和都摇了摇头。只见那女子脸色一变,露出愠怒之色。她用手轻快地淘着筛子里的米,随口念道:“有米也是粮,无米也是良。除去粮边米,添女便为娘。谁娘不爱子,谁子不爱娘。我的儿哎,你去吧!”
对子对得既工整,又恰当贴切,并且不动声色地回击了那学生的轻狂无礼。这女子才学不浅,刘太和不由连连点头。
这时,那学生恼羞成怒,随口又道:“悍妻忤夫,大逆不道,即刻就被五雷轰顶。”
那女子也恼了,立即回答:“慈母训子,小少勤学,日后方能一鸣惊人。”
说罢,端起米,扬长而去。那学生也满面羞愧,悻悻地走了。马益著和刘太和也往东沟头走去,一边走一边议论方才这一对青年的才学。刘太和赞赏地说:“他两人一个小小年纪,一个深闺幼女,竟能出口成章,这都是马兄的教化所及。”说到这里,不由得吟道:“女子为好,女少为妙。他两个人长得好,诗做得妙,不由我大声叫好,连声呼妙!”
马益著心里也高兴,但听刘太和称赞,自己却谦虚道:“小孩子家,无知妄做,这算得什么诗呀!”说着也对了一句:“言寺成詩(诗),言司成詞(词)。胡诌得句不成詩(诗),文不成詞(词),还有脸开口吟詩(诗),闭口道詞(词)!”
不多时,来到东沟头。只见两山青翠,绿树成荫,流水潺潺。小溪源头是一座小潭,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水草拂动。潭边红蓼芦苇,小鸟飞鸣其间,风景优美,环境幽雅。两人诗兴大发,也就做起诗来。
马益著先吟了一首五言诗:“结伴寻芳景,闲游过小湖。远观山色秀,近听水声无。树上鸣啼鸟,溪边坐钓夫。诗人为觅向,梅涧有新图。”
刘太和一听,说:“好!”
马益著说:“献丑了,请师傅赐教!”
刘太和沉吟了一下,也步前韵,做了一首:“曾游四海景,足迹遍五湖。今日逢佳境,应怜别处无。临溪轻喟叹,逝者如斯夫。夜归兴未竟,挑灯绘新图。”
他二人爬上东岭,来到涧谷梢,在一片黍子地边站下。那黍子长得很旺盛,马尾巴一样的黍子穗,耷拉着头,已晒黄米,丰收在望。正看之间,突然“哗啦”一声,一只黄鼠狼衔着一支黍子穗跑了。马益著一看,说“我有一只对子,请师傅对。”
刘太和说:“愿闻。”
马益著说:“黄黍田里黄鼠奔,鼠衔黍穗。”
刘太和想了一阵,对答不上。马益著也不追问。两人便顺着沟崖向南转去。不多时,来到一个山坡,那里有一棵几人合抱的大白杨树,树荫遮了一亩多地,地下冒出一些小树棵棵。当时,正是炎热的时候,一位放羊人赶着一群羊,在树下乘凉。有些羊正在啃吃树下的杨树枝子。
刘太和、马益著二人也到树下乘凉。一见这种情形,刘太和说:“好,我有了下句。”马益著说:“愿闻。”刘太和说:
“白杨树下白羊卧,羊嚼杨枝。”
马益著听了,连声叫“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