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王巧计退敌兵的故事
商朝有一位姓杨的王子,起兵反叛朝廷。在离临朐县城西二十里路的石门山、逄山一带安营扎寨,招兵买马,屯积粮草,等待时机,自立为帝。消息传到京城,皇帝大怒,下了一道圣旨,命令逄伯陵率领军队讨伐杨王。逄伯陵带领大军在石门山下摆开战场,和杨王打仗。那逄伯陵武艺高强,用兵如神,把杨王打得大败而回,退守山寨。逄伯陵率兵把石门山围了个水泄不通,单等准备好了,便攻山夺寨,捉拿杨王。
那杨王败回山去,便想突围逃走。后来,想了个计策,按排停当,连夜带领人马,从小道上逃往逄山。
逄伯陵带领大军连夜攻到寨前。只见大寨之内,灯火通明,战鼓咚咚,战马嘶鸣。逄伯陵一见大惊,心想:敌人早有防备,不可轻举妄动。立即传下命令:三军在山下安营扎寨,等明天再战。
第二天,逄伯陵带兵冲进山寨一看,连个人影也没有。只见一溜山羊,拴着两只角,高高吊起,前腿腾空,后腿乱蹬。后边放着一面大鼓,羊蹄蹬在鼓上,咚咚乱响;马棚里拴着一溜马,槽里一点草料也没有。那马饿得咆哮嘶叫,就象有千军万马一样。逄伯陵一见才知道中了杨王的“悬羊击鼓”、“饿马刨槽”之计啦。
逄伯陵见叛军逃走,便率兵追赶。追到逄山的时候,见杨王早已跑远了,他顿着脚叹道:“小小的叛兵未平,叫我如何向朝廷复命!我还有何面目活在世上!”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跌死了。
逄伯陵跳崖的地方,棘子棵的刺针都倒着长,那就是他跳崖时压的。山半腰的石壁上还印下了他的身影,到如今还能看见。他死了,后来的人叫他逄山爷爷,还给他修了座庙,叫逄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