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知县的传说
赵钱庄上出了两个人物,一个叫赵玉,一个叫钱文。两人从小一块玩,长大一块儿上学堂。一条木凳两人坐,一个第一两人争。后来,两人又同场中了进士,一个放到山东,一个放到山西,都做了知县。两人上任不到半年,山东、山西两省都遇上了大旱灾,庄稼颗粒不收,卖儿卖女的、活活饿死的,处处可见。
赵玉为官清廉,看看百姓的日子,他连自己的俸禄也拿出来救济了灾民。一连三年,他没往家捎一文银子,自己手头也没半点积蓄。钱文恰恰相反。别看他在自己家乡做官,却不顾百姓的死活,官银贪了不少,皇家发下的救灾银两,他也私下扣留大半。有了钱,家中修建了楼阁亭台,还为守寡的母亲树起一座贞节牌坊。而赵玉家呢?除了三年前中进士时大门口多了那根旗杆,别的什么也没增添。
灾荒过去,赵玉回家探望母亲,正赶上钱文给他母亲祝寿。得知同窗好友赵玉回家来,钱文马上派人前去邀请。
赵玉进了钱文的家,看见画梁雕柱,楼阁亭台,几年功夫,钱家变得象座公馆。厅前厅后,人来人往,光礼就摆了一大摞,十分气派。赵玉看了,心里却觉得很不对味。
两位好友相逢,自然十分亲热。席间,赵玉老想劝钱文几句,可他每一开口,就被绅士们阿谀奉承之声顶了回去,什么钱大人忠孝双全呀,德才兼备呀;什么令堂老母寿比南山福如东海,阖家福寿康宁呀……一片赞美之辞。
赵玉无空插话,借钱文劝酒之际,悄悄劝他说:“钱老兄,做官也罢,为宦也罢,万不可丢了做人之本呀……”他还没说完,早被奉承之声弄得忘乎所以的钱文,一挥手打断了赵玉的话,并信口吟出一首小诗:
你我同朝为知县,家业不及我一半。
破屋旧舍难入目,真为乡亲丢脸面。
吟罢,士绅们齐声喝彩。赵玉觉得无聊,就假装吃醉,离席回家去。
赵玉回到家中,来到母亲床前。母亲年老体迈,又加连年灾荒,家境贫寒,卧病在床。赵玉想钱文的母亲又竖牌坊又祝寿,再看看自己卧床的老娘亲,不觉十分伤心。他跪倒床前,怆然落泪。他的母亲却笑着说:“有你这样的儿子,娘躺在床上不用为你担忧,既使死了也能闭上眼睛,这才是大孝呢。”赵玉听了觉得心中很安慰。
事隔三年,赵玉又回家探望母亲。他也备了一桌薄酒,请上几位邻里乡亲为母亲祝寿。交谈中,方知钱文因贪占救灾银两事发,被朝廷革职查办,家也抄封了,还险些进大狱,他的老母亲也因惊吓死去了。眼下钱文,工不会做,地不会种,妻儿都成了乞丐,四乡乞讨为生。可他饿死也撕不下脸皮,觉得丢不起这个人……赵玉听了长吁短叹,心中又觉得很不是滋味。正说话间,钱文求见。他全不象前几年的样子,吞吞吐吐好一阵,才说明自己是想在赵玉衙门内寻个差使,好挣碗饭糊口。赵玉很觉为难,便商量母亲说:“钱文到了这步天地,实在可怜。有心让他去衙门内干个差使,又怕他贪占成性——如何是好呢?”
母亲想了想说:“对这种人不可再次起用。你们那些情份都是自己的事,只可打点些银两,接济于他就是了。”
赵玉听了母亲的话,吩咐妻子包了些银子,送于钱文。为提醒好友时刻不忘前车之鉴,他也赠诗一首:
你我同僚是知县,任期不足我一半。
清正廉洁人之本,莫为乡亲丢脸面。
钱文接过银两,低头退去,再无脸面提及谋差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