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县站群
当前位置:首页--临朐县文化馆--非遗保护--非遗项目展示--杂技与竞技
庙山抵功拳
发布时间:2015-05-29  来源:  
 
庙山抵功拳
    庙山抵功拳是长期流传在临朐县柳山镇庙山村的一种传统拳术.它原是我国古代福建少林寺传统拳法——少林内家拳。属南派范畴。
    抵功拳,起源于明朝时福建泉州少林寺和白莲庵。至清乾隆年间,由沧州府知府窦景燕保镖张崔传入临朐县庙山村。至今已有五代传人,近三百年历史。在庙山村张氏族家五代传承历程中,学习吸收了其他武术门派的拳法精华,不断丰富,不断創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拳术文化,人们习惯称之谓“庙山抵功拳”。
    庙山抵功拳,分拳术类和器械类两大系列项目。拳术系列有撑功等6套拳法,器械系列项目有大刀等十套技法。
    庙山抵功拳,具有套路短精、招数利落、攻防兼备、击技性强等特点,配以简明形象的拳诀。须经拳师传授技法秘诀,坚持刻苦练习,方能熟练掌握其拳法要领,深谙拳术真谛,成为名符其实的抵功拳人。
    庙山抵功拳坚守以德统武、扶正祛邪的传承理念。强调礼仪在先,主张正义。代代传人,一脉相承。练习此拳,对于强健体魄,自防自卫,伸张正义,扶正袪邪,均有一定保障作用,产生过一定历史作用和民间影响。
    抵功拳系我国稀有拳种之一,历经庙山村张氏族人五代慎密传承,既保留了古南少林内家拳术的原本要素,又不断学习吸收了其他门派拳术精华,其项目内容与内涵外延不断创新丰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拳法技艺。可谓是深藏于临朐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挖掘保护庙山抵功拳,对于保护传承我国特色传统拳种,宏扬我国传统拳德,研究中华传统拳术技艺,推动民间拳技体育发展,强健公民体魄,振兴中华武术,保障公民及社会安全,均具有一定价值与意义。
   
    抵功拳是中国古代少林寺传统拳法——少林内家拳。属南派范畴。是中华武坛中一株奇葩。民间有人传说,抵功拳是宋朝赵匡胤創造的,后来他将此拳术传教给泉州南少林。据史料戴:明朝时福建泉州的少林寺僧人和寺南面的白莲庵中尼姑皆习此技,以护庵寺之用。此技密不外传。清初少林寺和尚与白莲庵尼姑参加反清复明活动,清政府厌其所举,下令烧毁庵寺,诛杀僧尼,僧尼四处逃散,抵功拳术遂流传开来。
    《柳山社志》载:“庙山拳近二、三百年的历史,祖师张崔,安邱兵马营人(祖籍)。清乾隆年间,曾为窦知府保镖二坐沧州府。他拳力过人,有 “神拳张崔”之称。留下许多诸如“比武场拳断碑,九仙观剿帮匪”的佳话。据历史老人传说,抵功拳创始人是宋朝赵匡胤,他将抵功拳术传教给泉州少林寺,并在南少林留传下来。嘉庆十七年,抵功拳传人张崔给临朐县窦家洼人任沧州知府的窦景燕作侍卫。沧州自古多出武林高手,是有名的“民多好武而流于冠”的地方。窦知府倡导正义,严惩邪恶,治理有方,人民安居乐业,环邑无不诚服。其中张崔有着汗马功劳。嘉庆二十五年,窦知府因年高辞官归里,张崔便赋闲在家。一年,其母患了眼疾,二目失明。时庙山有一眼科大夫叫张化露,是闻名遐迩的名医。张崔闻名陪母亲来庙山就医。医家闻张崔武艺高强,求其教授拳艺。张崔当即未曾应允,找了个借口搪塞过去。原因是张崔是个持重之人,又恪守“不遇名师莫枉参,不遇知音莫枉传”的师训。后来他经过月余的深入调查,了解到庙山村素有崇德尚武之良俗,眼科大夫张化露一家原本就是武术之家。由张化露上推五代就有武举一名(张居常),武庠8名,文举一名(张柱),贡生二名,庠生二十三名。其家族以德传世,颇有声望。张崔了解此情后,心中暗喜:几年来苦苦寻觅一个抵功拳扎根的园地而未得,今日却寻得真处,如愿以偿。于是便向张化露明确表态,应诺把抵功拳传教给张氏族人。后来,张崔果不食言,毫不保留,倾囊相授。崔母复明后,张崔仍留在庙山继续授拳一年多,直到把全部拳技套路授完方回家去。事后张家感其恩,逢年过节必约族人到张崔家看望,结为世交。从此,抵功拳术与庙山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已传递五代,每代都有几十人甚至几百人学练。其中不乏有德艺双馨的佼佼者。各代的代表人物有:第一代张印川(1775年一1855年),第二代张安田(1835年一1914年),第三代张龙池(1886年一1980年),第四代张天胜(1942年-2013年)第五代张程淳出生于1965年.代代酷爱拳艺,传承未止。
    自张崔授拳以来,名手辈出,有很多故事流传在庙山周围民间。
    相传,抵功拳第一代传人张印川去江南打擂台获胜归来。一日,他在庄西边菜园中赤着脚用辘轳浇菜园。忽见从大路上来了一个人,武士打扮,四十岁左右年纪,肩上斜背一小包裹。这人来到张跟前问:“这村上有个叫张印川的在哪里住?”张一听是江南口音,明白了八成。心想:定是打擂台的对手请来高手来寻衅报复。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万一打将起来,必是两败俱伤。不如金蝉脱壳,避其锋芒,再做道理。想到这,便说:“我就是他的邻居,他今早上走亲戚去了,明天才能回来。”那人听了,有些将信将疑。然后说:“好不巧!好不巧!”边说着边顺手拔起井台边上的三墩怪子草。草墩有小盆口大小。印川见状,镇定自若,指着水泷口旁的腊条墩说:“这,在这里挡水。”说着,伸出脚趾夹着拔出了三墩腊条,墩头如大盆口样。来人一看,内心暗惊。迟疑片刻,遂说:“那,我明天再来拜访他。”张印川说:“好,我告诉他,明天在家等你。”第二天,印川在家等候一天却不见来人。原是他用脚趾拔出的腊条墩挡住了那人的来路。后民间传开了一打油诗趣之曰;“江南武士来挑衅,显威手拔怪草墩,印川脚趾拔腊条,大巫威住小巫淫。”
    相传民国初年,庙山拳师张道山善使铁鞭。一天,张出门探亲,路遇歹徒,想劫张的包裹。张道山觉察后,佯装不知,照样前行。忽听“哗啦”一声响,歹徒用铁鞭向张道山打来。张顺势接鞭在手,并趁势向前一带,歹徒被拖到跟前。张道山说:“你的鞭还差得远呢!鞭一动,声随响,如此岂不叫人提防?你看我的吧!”说着从肩上的褡裢中取出自己的铁鞭施展开来。但见铁鞭上下飞舞如龙戏水,如虎穿林,不闻一丝响声。歹徒目睹,由衷敬佩,当即跪地求饶,甘拜为师,并愿改恶从善。后民间编一顺口溜记之:“歹徒谋财劫道山,哗啦哗啦甩铁鞭,道山也把铁鞭使,悄无声息鞭遮天。”
    传说清末某年,拳师张龙池(1886年一1980年)和同村人去昌乐县一集市卖枣。刚摆下货摊,就有一地头蛇向同村人索要地铺钱。当时同村人手中无钱可付。地头蛇自恃地道,蛮不讲理,二人发生口角。不多时,地头蛇聚来同伙十多人,群起助威,意欲殴打。张龙池恐同村人吃屈,以理力劝。但地头蛇一伙视张身材矮小,甚为侮辱,有的竟出手推打。张忍无可忍,当即还击,一连击倒数人。地头蛇及同伙们蜂拥而上,张俯拾扁担抡打起来。一霎时三十余人倒在地上,后再无敢向前者。被打倒之人虽身已倒地,但均无筋骨之伤。地头蛇见状,老实认了错,并赔礼道歉。后民间亦有一诗记之:“甚嚣尘上群地痞,敲诈勒索把人欺,龙池巧使菩萨杖,痞子个个嘴啃泥。”
    相传清末拳师张百祥(1876年一1956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在临朐县衙任马快(从事侦查和逮捕罪犯之人)时,青州府衙赠给临朐县衙一匹宝马,能日行千里,但性情暴烈。一日,府衙派四名马夫送来宝马,临朐知县命张百祥去迎接。百祥刚走到北关,就看见四个彪形大汉,各持一根缰绳,牵着一匹枣红色高头大马,并各用一根木杈顶着马嘴。此马膘肥体壮,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势。这四个马夫还边走边吆喝行人闪开。就象耍活老虎一般,路人躲之唯恐不远。百祥看到此景,心中好笑——这小小毛团,何须大呼小叫。便急忙向前抱拳施礼,表明迎接之意,遂上前欲接过缰绳。马夫惊异道:“不可,这马欺生,一旦脱缰会伤人的!”百祥笑着说:“没事,放心。”边说边接过缰绳。马夫说的一点不错,烈马一见生人,咴咴长啸,欲腾空而起。只见百祥镇定自若紧攥缰绳在手,右腕一沉,使出“千斤坠”之术,马桩般把马头死死地贴在右臂之后,动弹不得。烈马前腿不能腾空起,后腿噔噔尥蹶子,土块弹出老远。百祥欲以“劈砸捶”训之,又恐打重了对送马人显得不敬。便略施小技,只見他背靠向马脖,顺势一个左挎肘捣在马左前肋上,其式虽不大,马却倒退趔趄数步,浑身颤抖。又見百祥向前一带缰绳,马方稳住四蹄。这时,百祥放松缰绳,只牵缰绳稍在手,跨在一旁喊一声“驾!”这马便俯首贴耳乖乖被牵进县衙院的马厩里。路人见之,无不称奇。后民间编有一打油诗趣之曰:“一匹烈马进朐城,狂似猛虎入林中,百祥略施抵功术,烈马立地成佛僧。”
     另据《青州府志》载:太学生张怀英,庙山里人。清咸丰10年皖寇侵犯临朐,张怀英率村中子弟于穆陵关击败贼寇,保住县境安全。知县上奏,授五品顶戴。张怀英率众平皖寇的故事在庙山村一带流传了很久。
    
    庙山抵功拳分拳术和器械两大类别。
    拳术项目:撑功,三脚猫,四门斗,十二路炮功,十二路对打拳,大力气功。器械项目有:大刀,单刀,双刀,单剑,双剑,长枪,哨子棍,流星锤,三人对打连环棍,菩萨杖。
    拳术要义:发挥掌、拳、肘、腿、足、膝的功防作用。既有独特手眼和腿上功夫,又有南拳的特点“无脚不成拳”。手虚脚实,脚虚手实,拳至脚至,脚至拳临,拳脚交加,别出一格。并刚柔相济,刚如磐石利刃,柔似行云流水。
    每一套路,从起势到收尾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主要作用在与人交手时,能抢时间近距离重击对手。直似箭,快似闪,不给对方闪避腾挪的时机,以利取胜。
行拳要则:做到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的外三合;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的内三和。形成内外一体,形神兼备、刚柔相济、劲力十足的“地上飞龙”之势。
    练拳时配以拳诀。如打三脚猫一套拳时,歌诀是:“三脚猫,震右脚,开弓捶,看肘尖;十字捶,打前胸;堵门腿,踢撩阴,二起脚,响九天”。练十二路炮功的拳诀是:“一绊子,二螳螂,三捕势,四推闯,五跪膝,六架梁,七探海,八跳打,九劈砸,十地趟,十一辘轳,十二翻车”。再如十二路对打拳的口诀是:“开捶打,奔耳门,速进步,掏敌心,凤凰翅,到南阴,递捶跺,十捶探,双手关,千斤坠。。。。。。”各套路都有相应的口诀配合,照这些歌诀演练,就会得其要领,练出新功夫。
    抵功拳特别强调武德。要求“德”字挂帅,学拳先修德,用拳要行德。各代拳师一脉相承,各有千秋。第一代传人秉承师训;“不遇名师莫枉参,不遇知音莫枉传。”就是说对其人知根知底。第二代传人的师训是:“不逞之徒不可教。”所谓“不逞之徒”就是心怀不轨而胡作非为之人。这样的人学拳后,容易出轨惹祸端,影响抵功拳声誉。第三代传人的师训是:“不行不礼不义之武。”就是强调礼义当先,坚持正义,绝不为非作歹。第四代传人的训令是:“崇德尚武,德艺双馨”。第五代传人的训令是:“以德统武,扶正祛邪。”代代传人始终秉持武德至上这一拳术信条,周围乡里,广为称赞,庙山抵功拳正气广传,声名鹊起。
一个门派,一种拳法,不创新就不能发展。吸纳百家之长,不断创新,才会发展壮大。抵功拳也不例外。在张崔嫡传正宗的基础上,先后经历了四个融合创新的发展阶段。其拳术项目内涵也在不断充实丰富。   
    在张崔授拳以前,庙山人就一直演练着武举张居常(明代天启年间中举)流传下来的大刀、长枪、举石砥等项目。在抵功拳第一代和第二代传人中,把这些项目与抵功拳有机结合,丰富了“菩萨杖”的内容,大大增强了抵功拳远距离功防能力。武举练臂力用过的石砥至今保存完好,各代传人一直以此作为标准演练。此石砥青石雕成,呈四棱柱形,高75厘米,宽35厘米,厚28厘米,重150公斤。两面有扣手,现仍在庙山村内保存。
    以张龙池为代表的第三代传人,把传统项目“流星锤”“铁鞭”等融进了抵功拳术中,增强了抵功拳的神威。可以应对群匪蜂拥而上的场合,攻防范围进一步扩大。《柳山社志》载;张龙池武艺高超,但绝不随便动武。他常对人说:“能武而行不礼不义之武非正经武道。”因此乡里皆崇其武德,先后从其习武者五、六百人,优秀者三五十人。优秀学员有:张天胜,张天俊,张庆明,张广道,张德山等,均在参加地区和省举办的武术汇演中获得好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有关部门的安排下,张龙池率徒在县内及益都、潍坊、青岛等地巡回表演,均得好评。他一生练武,从不间断,很少生病,终年94岁。
    第四代传人张天胜,生于1942年6月。他拜师学完了 抵功拳套路后,1961年应征入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里又学习了“散打”、“擒拿”、“空手夺械”、“徒手攀登”、“快速摔跤”、“兵械使用”等过硬本领。他创造性地将这些“兵法”与抵功拳术进行了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大大增加了抵功拳的威力。在部队的多次技术比赛中名列前茅。1964年参加全军特技表演比赛,获得特等技术能手称号。1968年3月复员回乡后,办起了武术学习班,前后跟其习武者二百多人,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员。2000年,本村学员张永健参加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山东一越南武术争霸赛,获得男子75公斤级冠军;2008年,参加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的中国一伊朗散打对抗赛,获得80公斤级冠军。
    第五代传人,张程淳,自幼跟其父学习了抵功拳的全部套路,后在北京市保安服务公司工作期间,又拜名师深造,先后学习了二十四式和四十二式杨氏太极拳、春秋大刀、九转提炉枪、战神枪、少林棍、武当太极剑、意形八卦掌等拳艺。并取其所长,融进了抵功拳术之中。2011年春节,北京市保安总公司组织武术特技比赛,张程淳的武术表演获得高度评价。为使抵功拳后继有人,传承百世,他于2012年回乡办起了“神州武馆”。除教授抵功拳原项目外,又增添了金刚铁臂功、霹雳腿功法、错骨分筋手、金刚指等内容。还把十二路炮功后续了二节,即“十三摔碑”、“十四蹬山”。神州武馆办学形式灵活,根据个人悟性,采取因材施教,个性施教。村中有人编“三字经”赞之:“张程淳,宏图展。办武校,神州馆,授奇技,抵功拳。典礼日,场面宏,八方客,四海朋,齐祝贺,鞭炮鸣,报名者,潮水涌。演武场,龙虎腾,棍棒闪,刀枪鸣。神州馆,重武道,拥护党听号召,持正义,扶弱小,行善事,走正道,为人民,挺身跃,保祖国,剑出鞘。庙山人,抵功拳,德艺馨,千古传。
 
    
打 印】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