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县站群
当前位置:首页--临朐县文化馆--非遗保护--非遗项目展示--杂技与竞技
辛寨龙灯
发布时间:2015-05-29  来源:  

 

辛寨龙灯

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是吉祥的化身,人们用舞龙来祈祷神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

辛寨镇的龙灯表演,相传始自明代。该活动发起时间较早、组织时间较长的村主要有王家西圈、黑山头、大辛中、博崖等村。每逢春节、元宵节或丰收年,常举行舞龙灯(民间亦称耍龙灯)的活动。

龙灯表演队伍由两条龙组成。每条龙分龙头、龙身、龙尾。龙头呈扁圆形,用木和竹扎制成架子,一般宽1.1米,高2.45米,重量约二、三十斤。龙身由许多节组成,组成龙身的“节”,一般都是单数。每节用鲜竹扎制,鲜竹经火烤变软弯成圆圈,节与节之间相距5米,用绳连接。龙衣用彩绸制成,用红绸布或绿绸布将龙头、龙身、龙尾连接起来。两条龙的颜色一般是一红一绿。绿色的龙为雄龙,象征着蓬勃生命;红色的龙为雌龙,象征着红红火火。在龙头、龙身、龙尾各节内点一灯,意为“龙灯”。龙灯最早系用羊油提炼出的羊蜡点燃,现已改为手电筒。

每年的舞龙活动,都要提前组织训练,以达到整个队伍协调一致,舞动灵活。抱龙头,要挑选身强力壮、步伐矫健的人担任。龙头、龙尾各3人;龙身9节,每节2人;拉龙珠(即“二龙戏珠”中的擎宝珠者)2人;指挥2人。还有锣鼓队10余人:两个打大鼓的,两个抬大鼓的,两个打大锣、小锣的,两个打钹的。另外,还有替补队员10余人。一个表演队伍,大约六、七十人。

表演时,每到一处,先由龙队的指挥与当地邀请方洽谈具体事宜。指挥告知“拉龙珠”者表演时间、注意事项及进出路线等。于是,一人在前,宝珠斗龙,其余全部举龙,舞龙队便在震天的锣鼓声中开始表演了。在耍法上,各村风格不一,各具特色。九节龙灯主要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表演动作有:“二龙戏珠”、“双龙出水”、“火龙腾飞”、“蟠龙闹海”,“蛟龙漫游”、“龙头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老龙翻身”等动作。耍龙中,不论表演哪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

龙灯的主要表演活动是“进场子”。进场后,在锣鼓声中,两条长龙在“拉龙珠”者的引导下,表演“卧龙”、“迎迎门”、“龙翻身”、“盘龙”等一系列动作,以示龙到宝地,先卧后起。表演进行到高潮时,常常鞭炮齐鸣,锣鼓震天。两条长龙在舞龙者的齐声吆喝声中,时而翻卷,时而伏地(行话叫“卷波”),犹如长龙在阵阵波涛中翻卷奔腾,舞出了气势,舞出了神韵。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欢呼声、喝彩声。龙灯表演难度较高的动作还有“跳板凳”、“盘桌子”等,这要下硬功夫才能掌握。

    
打 印】  【关闭本页